农技专家指导甜叶菊种植。
抗旱服务队送来“及时雨”。
整装待发的新农机。
农村清洁的“新式装备”。
壁画“飞”进美好乡村。
农村留守儿童在寄宿制学校上学。
近年来,宿州市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四化同步”发展新路径,创新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绘制了一幅现代农业发展的崭新蓝图。 “四个脱节”呼唤一个主体
宿州是全国重要的粮食、肉蛋、蔬菜、水果供应基地和农产品集散中心。2012年粮食总产75.4亿斤,占全省粮食产量的近八分之一。
尽管有“果海粮仓”之美誉,但传统农区普遍存在诸多矛盾和体制机制障碍,主要表现为“四个脱节”:首先,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之间脱节,农民以从事单纯的农业生产为主,不能从农产品深加工中获益增收;其次,农业生产发展和生产关系脱节,尽管农业机械化、良种培育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农村地区普遍还是一家一户的散户耕作,生产关系没改变,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其三,农业生产要素之间脱节,土地与科技、金融等要素不能充分整合,无法发挥合力;最后,涉农政策之间脱节,虽然政府惠农资金和政策很多,但从属于不同部门,“撒胡椒面”现象突出,没有形成“叠加”效应。 “四个脱节”制约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村改革发展。
“四个脱节问题归结到一个关键点上,就是经营主体的缺失。如果抓住了经营主体创新,就抓到了关键点。 ”宿州市委负责同志说。
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2010年8月,国家将宿州市土甬桥区定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011年11月,宿州市被批准为第一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加强‘两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的重大举措。宿州‘两区’建设被赋予了重大使命,要在硬件设施、经济效益、科技装备水平、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做到先行先试、敢为人先,可看、可学、可推广。 ”宿州市委书记张曙光强调,“‘两区’建设最终落脚点是,破解宿州农业困局,走出一条宿州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为传统农区加速崛起探索新路。 ”
宿州市市长史翔强调,农业“两区”建设要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经营主体、产业体系为重点,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强化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的发展导向。只有培育出充满生命活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才能盘活农业生产关系中的各种要素,切实改变农业的弱质地位。 整合力量打造农业“航母”
如何科学推进农业“两区”建设,是宿州市委、市政府思考的重大课题。宿州根据农业“两区”的不同要求,着力破解“谁来建”、“建什么”、“怎么建”三个基本问题,并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思路与方法。
“谁来建”关系到谁出资、谁建设、谁受益、谁管护等一系列问题。宿州强调,现代农业示范区要以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三大经营主体 (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骨干,政府为引导进行建设。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要以政府为主导,引导各类主体积极参与。该市制定出台了三大主体培育方案,其中包括《宿州市家庭农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各县区也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
关于“建什么”,宿州重点发展粮食、畜牧、果蔬、林木四大支柱产业,以土甬桥区高标准粮田示范基地等十二大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建设四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保障 (实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程、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建设工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工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培育三大经营主体,开展农村改革7项试验。
关于“怎么建”,宿州提出,要像抓工业园区一样抓农业“两区”建设。宿州把“两区”建设纳入到了县区政府考核。各地除了成立农业“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还建立了“一把手”负责制及督查、奖惩等制度。市有关部门联合发文,明确农业“两区”建设是今后一个时期支农资金集中投入的主平台,要引导政策、资金、技术等要素向“两区”建设集中倾斜。
但培育三大经营主体存在“短板”:农业企业总量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家庭农场主思想观念、经营理念滞后,在人才、融资等方面有较大约束;合作社总量大,“虚胖”严重,整体实力弱。运作不规范,重建立轻管理、重赢利轻服务、重分配轻积累的现象十分普遍。
鉴于此,宿州提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的重要论断,并在全市选择淮河粮食产业联合体、桃园镇百亩良园蔬菜产业联合体、灵璧良林养禽产业联合体等16个联合体进行试点,探索经营主体之间有效融合、高效联结的模式和运行机制,以期补齐经营主体的“短板”。
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是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一体化新型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产业联合体内涵有四层意思,即产业联合体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成、各构成要素在产业联合体中有不同的定位和功能、采取的是联合经营的形式、是新型的农业经营组织。
宿州市产业联合体运行的主要模式是“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联合体各方通过签订生产服务合同、协议,确立联合体各方的责权关系:农业企业以优于市场价负责农产品收购,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制定农业生产标准;合作社开展技术指导,为家庭农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家庭农场进行土地流转,按标准做好适度规模的农作物种植。通过生产效益的合理有序分配,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利益共同体:农业企业通过减少农产品采购环节及加工增值提高效益,通过规模采购供应农业生产资料获取差额利润;家庭农场通过提高产量、优惠的价格和降低生产资料及农机作业服务成本增加收入;产业类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产品,龙头企业按照销售数量给予相应的提成;龙头企业在向合作社社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过程中,让利一部分给合作社。服务类合作社以低于市场价格为联合体的家庭农场提供农机、农技等服务,依靠规模服务获取相应利润。
“产业联合体的建立,既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又是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制度的创新。它是破解农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农业与二、三产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农业生产各种要素之间相互‘脱节’问题的重要探索。通过联合体建设,各类生产要素按市场规则进行契约式衔接,把新型经营主体联结成利益共同体。这是宿州农业‘两区’建设中的一项重大创新。 ”宿州市委副书记张冬云说。
围绕产业联合体发展,宿州市相继出台了 《宿州市促进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试点方案》等10多个配套文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从财政、金融、教育培训、用地指标等方面,就扶持发展产业联合体经营主体进行了具体规定。 农业转型致力农民增收
近年来,宿州通过“两区”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现代农业“两区”建设已成为宿州市各级党委、政府“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为各部门合力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抓手。宿州市现代农业办公室主任段梅英介绍说,目前宿州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00多万亩,其中规模性流转占40%以上。全市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已认定586家;农业企业3116个,龙头企业3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605个,带动农户77.6万户;联合体49个;认证注册的职业农民有3000多人。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有效激活了农村发展活力,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何勇家庭农场位于土甬桥区灰古镇秦圩村,有4位员工,何勇是农场主,他的妻子秦丙翠和两个儿子是成员。家庭成员之间分工明确。何勇承包了360亩土地,一年种一季小麦一季玉米,扣除各项成本,年纯利润十几万元。平时两个儿子都在外打工,只有农忙时才回家帮帮忙。除了家里四口人的投入外,并没有请其他人。主要是因为他加入了淮河粮食产业联合体,植保、收获、耕种作业都可以购买社会化服务。这样既不误农时,又能减少成本开支。与联合体合作以后,何勇感到最大的变化就是收入增长了:“以前种地不怎么讲究科学,但现在很讲究。种子、化肥的使用量都比以前用得少,但是粮食产量反而提升了。 ”
土甬桥区桃园镇桃园村的王民主家庭农场把视野瞄向发达省份。 “这是我从浙江引进的西瓜品种,甜得很。别人西瓜卖几角钱一斤,我的都卖几元钱一斤。 ”王民主切开自家种植的西瓜请大伙们品尝。他说,从2011年起每年以每亩9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1321亩创办家庭农场,进行良种繁殖和发展蔬菜生产。采取规模种养、订单生产的方式,育有小麦良种800亩、绿化苗木100余亩,在大型超市设立专柜销售自繁种鸽、土鸡蛋。“2012年9月,我的家庭农场加入百亩良园蔬菜产业联合体。现在不用再烦恼售卖的事情。 2012年营业收入达到200余万元,纯盈利40余万元。下一步我想开展水产立体养殖,池藕、草莓、葡萄等采摘园,农家休闲旅游观光园和农家餐厅建设,组建生产经营公司,创树自有品牌。 ”王民主充满信心地说道。
由于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民每年旱涝保收有3笔收入:一是土地流转费(有的是粮食收益),二是国家种粮补贴,三是工资性收入。 持续发展还需政策加力
在土甬桥区现代农业区的核心区内,笔者看到一个集农业科研机构和现代农业公司于一体的帝元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已拔地而起。这个基地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已流转土地5500多亩,完成了土地整理、土壤有机改良、道路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帝元公司负责人张启民介绍说,他们正在规划建设瓜果菜生产育苗基地、生物质肥料厂、年出栏万头的养猪场和生物质天然气等项目。基地以“生物质废弃资源再生利用,农作物秸秆酶解利用,畜禽排泄物利用”为核心,结合宿州市城市发展,将“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再生利用”纳入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中,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清洁再生能源生产、有机肥生产,促进“高品质、高效益、高产量,低排放、低消耗”的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首期启动总占地面积约2万亩耕地及1000亩以上的灌溉养殖水面,2840亩生物质能源、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物流服务业等相关配套项目建设。然而,受土地政策的限制,项目推进受到制约。
“由于示范区内都是基本农田,养猪场的配套用地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希望有关部门在政策上支持我们探索建立解决农业规模经营主体配套建设用地的长效机制。 ”市委一位同志呼吁说。
“家庭农场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 ”家庭农场主张良林说,流转土地不能作抵押物,土地上的附属物也没有办法评估和抵押。这也是目前家庭农场主普通存在的难题。此外,农业政策保险理赔额度太小,无法抵御自然风险。
“农村普遍缺乏有效抵押和担保物。 ”宿州市金融办副主任李磊介绍说,目前大部分“三农”信贷需求仍难以提供银行认可的有效担保抵押物,贷款难、贷款慢现象依然存在。农业保险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贯彻“微利”或者基本弥补经营费用的原则,保费低廉、赔付较多,加上财政补贴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商业保险公司涉足意愿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