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态农业?什么是有机农业、设施农业?从8月5日开始征求意见的《特色农业 基础术语》国家标准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这些问题很重要吗?请看征求意见材料上的一段话:术语标准是标准化的基础,国际上已经把术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研究,一些发达国家还通过立法要求术语必须标准化。术语标准是标准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术语标准的质量必然影响到标准的质量,进而影响到标准使用者的交流与合作。
制定这项标准的另一个重要的背景不言而喻,即我国特色农业已经形成从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到产品加工、贮运、销售一体化经营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链分工越细,相互依赖程度就越大,对标准化的要求就越高。制定特色农业标准不仅必需,而且迫在眉睫。特色农业基础术语标准只是特色农业系列标准中的一项,如果特色农业标准是一个体系,这项标准正是这个体系的基础。
仅以有机农业为例,征求意见稿的定义是:按照一定的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的农业生产体系。
或许有人认为这个定义并无新意。据说标准调研时,很多人都认为“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是有机农业,至于是否应该包括“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很多人则是经过提示后才恍然大悟的,其中还不乏农业技术人员。其实转基因农业不是有机农业已经成为常识,很多人容易忽略这一点,恰恰说明术语标准的重要作用。
术语是几乎任何一项标准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作为一项术语标准,除了“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这两个几乎任何一项标准同样不可或缺的内容外,其余部分均为术语。这项标准的术语就包括特色农业基础、特色农业生产基础、特色农业经营基础、特色农业管理基础、特色农业其他基础等5个部分。标准征求意见稿对包括农业、特色农业、农业资源、农业文化、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业标准化、农业集约化、农业旅游、农业遗产等29条术语都给出了定义。
或许有读者不解,难道农业、农业现代化等还需要作为术语给出定义吗?标准对农业的定义是“通过培育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产品从而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生产和经营体系”。且不说消费者,即使农业产业链上的从业者,很多人都会忽略“微生物产品”。退一步讲,即使有的术语不会引起误解和歧义,只要属于特色农业基础术语,就应该纳入这项标准中。因为这项标准需要解决特色农业术语概念中最基本的通用术语,并且尊重已经形成并经过实践检验的、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术语,特别是一些关于特色农业规章制度中使用的术语。
按照标准制定者的说明,特色农业有5层涵义,即依托农业资源,以科技为支撑,以规模化、品牌化经营为手段,形成区域特色产品和服务,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的生产体系。这些无一不是特色农业形成过程中逐渐丰富起来的内涵,特色农业形成过程中各种要素的不断叠加,无疑会给特色农业的一些基本概念,也就是标准中的术语造成混乱。通过术语标准,恰恰可以澄清这些混乱,以实现标准化固有的“在既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促进共同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