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爱农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分析预测 » 正文

    气候变暖将扩大作物病虫害发生范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3-31    资讯整理:农业供求网    
    导读

      近几个月来,气候变化引发了西南五省的严重旱情,有些地区甚至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气候变化还使得极端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

      近几个月来,气候变化引发了西南五省的严重旱情,有些地区甚至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气候变化还使得极端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同时人们也注意到,近年来,农业病虫害发生有愈演愈烈之势,严重危害了农作物的生长。气候变化怎样影响着农业生产和农业病虫害?哪些气候变化对病虫害的发生影响较大?在当前的气候条件下,应当如何防治作物病虫害呢?3月25日,带着这些大家关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我国长期从事气候变暖与农业病虫害关系研究的专家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马春森研究员。

      气候条件对病虫害的影响最直接

      对于影响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因素,马春森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气象、气候条件,包括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和降雨等常见气象要素;可以为病虫害提供营养的农作物,尤其是作物的生长发育阶段和状态比较重要;天敌的制约作用,包括天敌的数量及对病虫害控制作用的大小;人的农田管理,如是不是喷洒了农药,是不是采用了抗病抗虫品种,是不是采取了应对病虫害的栽培方法等。他认为,其中,气候条件对病虫害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温度是限制病虫害特别是虫害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气候变暖必然对虫害的地理分布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气温的普遍升高,病虫害发生的范围扩大了,并呈现出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从赤道向两极扩展的趋势。也就是说,以往受低温限制的病虫害增加了向高海拔地区和两极扩散的机会。”马春森说。他还为记者列举了实例:在1960年至2000年间,由于温度升高,日本主要水稻害虫稻绿蝽的分布北界从日本和歌山北移至大阪,向北移动了70千米;受限于冬季最低温、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中美洲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桔小实蝇,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已逐步向美国南部和欧洲地中海南部等温带地区扩展。

      北方病虫害有加重发生趋势

      通常,许多病虫害的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那么气候变暖是否使这个温度更容易达到,从而导致病虫害的提前发生呢?针对这一问题,马春森说:“尽管病虫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受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等的影响而不同,但无可否认的是,气候变暖使病虫害的出蛰期提前,发生期提前。总体而言,我国北方的病虫害有加重发生的趋势。比如小麦蚜虫,近二十多年来,北方小麦蚜虫一直非常严重,发生期提前使其有了充足时间大量繁殖,危害加重。过去小麦很快成熟后的蚜虫危害就不那么大了,但现在小麦成熟的速度赶不上蚜虫的发育和繁殖速度,特别是最近十几年。”

      虽然气候变暖在很多时候使得病虫害更大范围地发生,但马春森强调,气候变化对病虫害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温度会影响病虫害、降雨量、干旱农作物的耕作制度和虫源的多少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都可能影响到病虫害的生长发育。当然,在某些地区、某些情况下,气候变暖也有可能使病虫害减轻。

      应针对虫害种类变化调整防治措施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影响会很大。比如玉米螟,以前在吉林省发生时仅有一代或者不完全的第二代,但气候变暖、温度升高后,玉米螟完成二代的比例增加,以前基本不需要防治第二代,而现在则需要关注第二代的防治。”马春森说,“病虫害地理分布的变化,意味着某地区主要害虫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因此,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体系也应进行相应调整。”

      谈到防治病虫害的步骤方法时,马春森强调,首要的是教农民正确识别病虫害种类,只有分辨清是哪种病虫害,农民才能知道如何对症下药。根据农业部的调查,农民咨询最多的科技问题就是病虫害的识别问题。然而,在目前的病虫害识别问题上,有一个比较大的误区:专家们把全世界外观类似但属于不同种类的病虫害搜集到一起,然后用术语进行区分。农民朋友想用这样的专业术语把病虫害区别开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采取了比较简单的办法:首先确定作物的种类,其次确定作物的生育阶段,再次确定病虫害危害的部位,最后确定病虫害的大类群。这样的分类对农民朋友而言是非常实用的。”马春森说。

      而操作环节的难点主要在对病虫害发生数量的预测上,由此确定需不需要进行防治、什么时候需要防治和采用哪种方法进行防治。因为对病虫害的预测是建立在气候预测基础上的,而长期气候预测存在一定难度。马春森告诉记者:“目前,我们主要采用实时模拟的方法,就是根据实时的温度等气象数据建立病虫害的生长发育繁殖存活模型,用模型来预测将来发生繁殖的数量。从1996年开始研究,我们开发出的小麦蚜虫模型的预测取得了较好效果,预测准确度达到90%左右。”

     
    (文/农业供求网)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由中国农业供求网整理发布,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爱农网-https://www.inong.net/news/show-3111.html 。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信息仅供参考。
    • 
    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或者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邮箱:fuwu@inong.net。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361990391| 邮箱:admin@inong.net fuwu@inong.net
    爱农网 Inong.Net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12-2024 Inong.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爱农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站交流QQ群:222967024 [想在这里出现:请联系QQ:3619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