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爱农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三农热文 » 正文

    史前农业经济形成与结构演化面纱揭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7-26    来源:科技日报    资讯整理:爱农网    
    导读

    记者25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杨玉璋团队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利用炭化植物遗存分析方法,结合系列样品的高精度碳—14(AMS—14C)年代测定,对中原地区代表性史前遗址长葛石固仰韶文化时期人类农业模式进行了研究,首次明确了中原地区史前农业经济形成的准确时间。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考古学国际杂志《考古与人类科学》上。

    记者25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杨玉璋团队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利用炭化植物遗存分析方法,结合系列样品的高精度碳—14(AMS—14C)年代测定,对中原地区代表性史前遗址长葛石固仰韶文化时期人类农业模式进行了研究,首次明确了中原地区史前农业经济形成的准确时间。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考古学国际杂志《考古与人类科学》上。

    仰韶文化中晚期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关键阶段,以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为核心的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这与该区域距今6000年以来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多元结构农作物种植制度的形成密切相关。然而,由于缺乏可靠的植物考古材料和准确的年代数据,目前考古学界对于该区域仰韶时代农业经济形成的具体时间和结构演化过程等尚不清楚。

    研究显示,石固遗址仰韶文化时期浮选土样中发现的可鉴定炭化植物遗存以先民种植的粟、黍、水稻3种农作物以及各类田间伴生杂草种子为主,其中,又以黍、粟两类旱地作物为主,水稻比重较低。这一结果与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时期先民以采集渔猎为主的模式有着显著区别,表明以粟、黍两类旱地作物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已经成为石固先民获得植物性食物资源的主要方式,中原地区在距今6400年以前已经确立了农业经济的主体地位。从炭化水稻遗存的出现情况看,水稻在距今6000年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其绝对数量显著下降,粟、黍在农业结构中占据了绝对的主体地位,结合古环境研究相关成果,造成该变化的原因应与当时气候环境的恶化有关。

    该项研究首次明确了中华文明起源核心区中原地区史前农业经济形成的准确时间以及仰韶文化时期稻粟兼作农业经济结构的演化过程及其可能驱动因素,为重建中原地区史前人类生业模式演化、探索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在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及文明起源过程的作用等提供了关键性材料。
     
    (文/爱农网)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由中国爱农网整理发布,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爱农网-https://www.inong.net/news/show-19978.html 。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信息仅供参考。
    • 
    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或者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邮箱:fuwu@inong.net。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361990391| 邮箱:admin@inong.net fuwu@inong.net
    爱农网 Inong.Net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12-2024 Inong.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爱农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站交流QQ群:222967024 [想在这里出现:请联系QQ:3619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