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到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我国在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之后,继续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农村真正实现历史性变革,让广大农民的钱袋子日益厚实。
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脱贫之后,迈向振兴,我们不再单方面关注城市化,而是力促全面发展,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创造性地点亮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灯塔。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经过八年持续努力,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我作为农民代表,认真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感受到五年来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的发展成果,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说。
“参会前,我专门到黄河滩区苦庄村,70多岁老人赵新英说,过去俺苦庄春季黄沙漫天,夏季洪水泛滥,两年一水灾,三年一大旱。现在住进新社区,家园像公园,生活比蜜甜。还有太行山区裴寨村,我们以前种地靠天收,住的土坯房、土窑洞,走的泥土路,吃的地窖水,我们也曾是595口人的‘省级贫困村’。但现在住到一起的是11800多口(社区),我们真正实现‘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户户是股东’,成为人均收入2.3万元的‘全国文明村’。”裴春亮回忆道。
从贫困走向现代化,从落后走向文明,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指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努力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发展添活力
实现乡村振兴,首先应从制度上加以保障。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闵行区浦锦街道芦胜村党总支书记张义民认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利于缓解城市土地资源紧缺,也是推动产业发展、盘活农村资源要素的关键。
他建议,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有关要求,整合碎片化农村宅基地入市,扩大土地入市范围;出台相应配套政策,以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为前提,确定入市土地的规模、时序和节奏,引导合理布局产业、优化乡村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今年已是第26年参加全国两会,这次他带来的建议仍与土地资源配置改革相关。蔡继明指出,实现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必须对现行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完善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高水平市场配置制度。
从制度层面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改革,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为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农村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多层次加强“三农”人才队伍建设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正如裴春亮所说,“乡村振兴是个系统工程,不能富了口袋忘了脑袋,必须外在美与内在美一起抓。”
目前,志愿投身“三农”事业、为乡村振兴服务的人才总量和专业人才仍有缺口。究竟如何正确引导与吸引优质人才参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值得深入探讨。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永泰县希安油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卢玉胜分析认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本土人才外流,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使乡村劳动力年龄结构从“橄榄型”变为“哑铃型”,造成农村村庄“空心化”、农村人口“老龄化”。此外,还有“招人难”“用人难”“留人难”问题并存。乡村教师、乡村医生“流失”“错配”现象并存。
他建议,多层次加强“三农”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加强涉农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农技推广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多渠道鼓励“乡贤”回乡创业。制定激励机制,适时视情给予这些人申领或恢复宅基地政策。此外,还应多角度完善职业农民的培训机制。可以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拓宽科技特派员来源渠道,逐步实现各级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罗田县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锦秀也提出,可以为基层培训更多乡村振兴专家型干部和专业型人才,解决基层农技服务力量薄弱问题,培养高素质农民,创新专业化农业技术服务提供模式,提升服务农业优势产业的技能水平。她建议,出台鼓励人才向基层倾斜政策,将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吸引优秀大学生、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单位工作,全面提升基层人才和干部队伍的素质,补充后备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事实上,只有让专业人才就位,国家战略才能到位。战略落到实处,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收获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