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在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后安定村连成片的、黄褐色的大田里,平整土地的机器声轰隆隆地响不停,新翻耕到表层的土壤给北方的冬天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边耕地、边播种、边撒肥,最多再有2天,我们村1325亩老旧果园复耕任务就完成了!”村书记杨德胜高兴地说。
规划引领 推进复耕工作开展
据了解,今年以来,北京市耕地保护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大兴区耕地保护空间总量33.92万亩,占全市总量的1/6,是全市耕地保护规模最大的区,也是全市耕地占补平衡任务最重的区。面对艰巨的耕地保护任务,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大兴分局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一方面通过控违节流的方式严防违法用地占用耕地,一方面通过开源引活水的方式不断产出高质量的新增耕地。
经过资源挖潜以及市级政策的支持,大兴区自今年7月着手开展“三非”地块(“三非”,即二调非耕地、三调非耕地、分区规划非建设用地)和老旧废弃果园的复垦工作。规自部门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统筹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厘清了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耕地与园地、林地之间的关系,对近期拟实施重点建设项目进行避让、结合农业发展规划,本着地块可落图、能落地、可利用、好管理的原则,合理确定了复耕空间。
区规自部门牵头研究并提请区政府印发了《大兴区老旧果园等复耕工作暂行办法》,参照土地整治项目的流程,明确了“三非”空间复耕的工作程序和资金保障。在此基础上,各镇还结合实际情况,细化制定了复耕实施具体流程和资金支持。在项目立项阶段,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地勘院等部门沟通对接项目的验收要求与具体流程,由市级部门全过程指导项目的实施。复耕工作在区、镇、村高度重视下得以顺利开展。
利多益广 村民积极响应复耕
“领回任务之后,我们迅速开始宣传工作,让村民理解国家政策,本着自愿原则,很快就完成了290户签约。”据村书记杨德胜介绍,后安定村的果园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栽种的果树主要有梨树、桃树、樱桃树等等,曾是村民们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但近年来,随着果农年龄增高、劳动力下降或生活压力所迫,出现了疏于管理或无人管理的状况,果园产出变低,有的甚至直接荒废,宝贵的农用地资源既未发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更没有释放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生命线的效能。复耕政策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真是两全其美。
据了解,大兴区复耕后的土地既可以选择履行原来的承包合同,自行种植农作物,也可以选择流转给镇政府,由专业公司代为管理。村民王友臣表示,精心守护果园二十多年,对这片土地感情很深,但迫于身体和家庭原因,实在没有力量再继续管理,了解到复耕政策后,便积极响应,将果园交了出去。他说:“我现在有空还是会去地里转转,看到我那片果园地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麦苗,我心里真是高兴!地没有被荒废,比原来还好,我放心了!”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据安定镇规划科负责人肖海峰介绍,目前,安定镇已基本完成了1.6万亩的复耕任务,为赶农时,正抓紧播种冬小麦,曾经的“三非”地块和老旧果园已变成了万亩良田。为防止耕地再次“非粮化”,接下来,镇政府会统筹管理,进一步与专业公司合作,科学利用复耕土地资源发展农业,守住耕地这个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三级联动 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区规自分局耕地保护部门负责人魏峥表示,在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大兴区各属地越来越重视农用地的生态内涵,了解现在的努力就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综合统筹为以后的发展预留空间。据介绍,截至11月18日,大兴区已完成了6.7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的复耕工作,实现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为耕地的任务目标。
接下来,对于老旧果园复耕的新增耕地,区、镇两级将按照三级联合巡查机制进行巡查管控,落实“田长制”的要求,明确耕地保护责任主体,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同时,丰富各级耕地保护责任书内容,不仅有分类、数量,还要落图落位,让每一级“田长”充分了解自己的保护责任范围,履行好各自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