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财政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关情况,财政部部长刘昆在会上介绍,2012-2020年,全国财政收入累计142.8万亿元,年均增长5.7%。国家财力的日益壮大,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
刘昆从六个方面介绍了财政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关情况:
一是科学调控促发展。2012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财政部连续十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顺应经济发展变化和市场主体急需丰富政策内涵,合理确定赤字率水平,扩大政府投资规模,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相机预调微调、“精准滴灌”,有效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2021年,为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超过25万亿元,赤字率按3.2%左右安排,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预计超过7000亿元。同时,落实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积极财政政策的精准实施,有效有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和高质量发展。
二是聚焦关键推创新。财政部门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创新完善政策机制。2012-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科学技术支出从4452.63亿元增长到9321亿元,十年共计7.07万亿元,重点支持集成电路、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着力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突破技术瓶颈和“卡脖子”问题。在财政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现。
三是统筹推进补短板。财政部门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2012-2021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从4.54万亿元增加到8.34万亿元,年均增幅为7%,并向财政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从1.2万亿元增加到2.5万亿元,年均增长8.5%,支持推进农村农业发展。研究出台支持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等财税政策。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补齐。
四是兜牢底线保民生。财政部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力支持脱贫攻坚,2012-2020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6896亿元,2021年安排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561亿元,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加大对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的支持,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持续加强基本民生保障,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2012-2021年的十年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中,教育支出从2.12万亿元增长到3.82万亿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从2268.35亿元增长到4179.88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从1.26万亿元增长到3.44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从8058亿元增长到18659亿元,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增强。
五是绿色发展强生态。财政部门坚持资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大力支持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2012-2021年,全国财政节能环保支出从2963.46亿元增长到6305.37亿元,年均增长8.8%,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效果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以空气治理和林业生态建设为例,2020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8.3%,优良天数比例为87%,同比增加5个百分点。中国森林覆盖率已达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六是系统集成抓改革。财政部门积极发挥改革突破和先导作用,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蹄疾步稳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加快建立,税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创新建立并常态化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推动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2021年,涉及的中央财政资金规模达2.8万亿元,基本实现中央财政民生补助资金全覆盖。从上半年情况看,直达机制运行有序有效,为基层落实“六保”任务及时补充了财力,为市场主体克服困难及时提供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