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数字乡村高层论坛·2020”近日在杭州举行。与会专家表示,数字乡村建设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动能,应切实做好“强基础”和“补短板”等关键工作,扎实推进数字乡村战略,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
数字经济成乡村振兴关键抓手
论坛由浙江省数字经济学会、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办,以“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题,深入探讨了信息技术赋能乡村发展、乡村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以及服务数字化等相关议题。
数字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分四个阶段实施数字乡村战略,部署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建设智慧绿色乡村等十项重点任务。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郑新立指出,数字经济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新机遇,5G建设将使农业农村发展跨上新的大平台,电商的发展将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流通和销售的现代化倒逼农业的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
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王国平强调,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着力发挥数字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支撑作用,让农业成为更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更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图为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王国平作主旨报告。(摄影刘晓桐)
数字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成效渐现
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原副主任顾益康认为,当前农村老龄化、空心村不断加剧,农业农村资源硬约束越来越严重等都是“三农”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破解挑战,关键在于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数据驱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据了解,多地探索建设支撑“五个振兴”的数字乡村,已取得显著成效。
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浙江大学湖州休闲农业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施志成介绍说,湖州加强智能渔业、数字渔业应用,推进立体高效智能养殖、智慧化工厂育苗等智慧渔业基地建设,创新推行黑里俏“芯片鱼”、庆渔堂物联网智能养鱼模式,平台注册用户5万余户,渔业物联网监控服务4909户,服务鱼塘40万亩以上。
乡村治理现代化持续创新。湖州德清从乡村数字化的短板入手,通过地理信息、遥感测绘、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打造涵盖乡村规划、乡村经营、乡村环境、乡村服务和乡村治理5个领域的“数字乡村一张图”平台。
杭州萧山等地实行的“工分宝”,把乡村治理中村民的行为数据化,实现了工分与信用分关联,通过治理形成信用,以信用促进农村发展,“三治联动”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浙江省数字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章丰说,乡村治理要实现从“和为贵”到“信则兴”的转变。
推动普及农村绿色生活方式。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调研员孔朝阳表示,浙江省通过建立数据管理云端平台,信息化贯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户—村—乡(镇)”全主体和“分类—收集—处理—利用”全流程,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进入2.0时代。
建设数字乡村须补三大短板
与会专家认为,数字乡村建设面临基础设施、人才和数据三大短板,亟需做好“强基础”和“补短板”的关键工作,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弥合数字鸿沟,硬件的完善和补齐是基础。当前,农业农村领域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数据资源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浙江省数字乡村研究中心主任、一扇门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刘丰春建议,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电商、教育等网络平台及应用,提供各种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商贸流通基础设施。
建设数字乡村,关键在培育高素质人才。顾益康建议,实施好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的“两进两回”行动,促进新农人、农二代、农创客、新农商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美丽经济的主力军。
数字乡村建设的突出短板是缺乏数据。浙江大学(南浔)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袁康培表示,现有少量数据主要源于天(卫星)空(无人机)地(传感器),且大多静态、误差大、代表性差。浙江大学近年来已推出适应“三农”特点,农民想用、有用、会用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应用软件,如植物保护人工智能平台(爱植保)、农产品信息发布平台(拍见)等,在把智能手机变成新农具的同时,把农民变成在线移动的“智能传感器”。
王国平建议,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要做到“五个结合”,即与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与新基建相结合,与未来社区建设相结合,与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与发展在线经济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