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贵州乌蒙山区满目新绿。位于毕节市纳雍县骔岭镇的祠堂边村,从房前屋后到荒山荒坡,年前种下的茶叶幼苗生长良好,有的细小枝丫上已吐出嫩绿新蕊。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备耕正当时。在祠堂边村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村民劳作的身影。趁着清晨明媚的阳光,村民赵魏一家在栽着茶苗的地里忙着开始套种土豆。
“以前地里主要种玉米,今年初政府帮助调整产业结构,全部栽成茶苗。为保障短期收益,套种土豆能‘以短养长’。”谈到产业调结构,他信心十足地说,今后只要茶叶种得好,几斤好茶就能抵得上全年种玉米的收入。
群山环绕的祠堂边村,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土地破碎多山石。全村平均海拔1700多米,多低温雨雪天气,传统玉米种植低产低效,有的村民家“人多地少”,一年收成不够半年吃。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像祠堂边村这样因山高坡陡而产业发展滞后的地方还不少。为加快产业扶贫,贵州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帮助百姓“换穷业”。
高山云雾出好茶。正是看到了贵州茶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祠堂边村村民在政府引导下开始调减玉米,因地制宜种植茶业。这也正好将原本不利于矮秆作物生长的山区高寒“劣势”转换成了培育新兴产业的优势。
祠堂边村村支书李隆权介绍,全村从年前以来已栽种了2000多亩茶叶,大幅减少了玉米种植面积。同时,县里每亩茶给予村民相应补助,并积极引导套种黄豆、魔芋等,以实现“调产业、不减收”。
骔岭镇党委书记李践说,扶贫产业调结构是实现山区传统农业提质增效的有益举措。当前,全镇除了茶叶外,还因地制宜实施高山冷凉蔬菜、精品水果、特色中药材等种植,差异化调整产业结构。
据了解,骔岭镇今年计划调减玉米种植面积7000亩左右,并多渠道探索新型农业产业发展。
数据显示,去年,贵州调减低效玉米种植面积785万亩,新增高效经济作物667万亩,一些地方祖祖辈辈种玉米的传统正在加快改变。
今年,贵州将以500亩以上坝区等为重点,以特色化、规模化、绿色化为方向,发展“专精特优”农产品,着力培育10个百万亩农业生态产业。
在毕节市黔西县锦星镇白泥村,500多亩的连片大坝上建起了380多个大棚。山乡春来早,走进气温适宜的大棚内,颜色红润的草莓长势喜人。政府帮助修建机耕道、水电等基础设施,为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承包经营大棚的黔西众农生态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成栋介绍,现在正是草莓上市的时节,每天除了大量往省内外发零售,周末还吸引不少人来采摘游玩,今年毛收入预计能达到300万元。
锦星镇党委书记蔡成学介绍,全镇类似这样500亩以上的大坝有4个,过去只种传统水稻,很难带动百姓增收致富。如今,依托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全镇正加快坝区农业发展,以帮助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以草莓为例,据测算,过去锦星镇这样的坝子每亩种水稻产值约2000元,而今每亩草莓的产值近万元。“当前全镇正在以坝区农业作为扶贫产业调结构的重点。”蔡成学说,通过流转村民土地、优先吸纳贫困户务工等,还能多渠道增加贫困户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