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开幕式上,播放了《我是中国大熊猫》宣传片,向观众生动展示了我国大熊猫保护研究成果和大熊猫文化;发布了“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纪念封”;签订了《中国大熊猫文化对外推广合作协议》;启动了“中国大熊猫国际形象设计全球招募”计划。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主题展包括“大熊猫保护研究成果展”“大熊猫文化艺术展”“大熊猫文化彩灯展”。展览围绕大熊猫生态历史文化、保护研究文化、国际交流文化和公益关爱文化四个方面取得的保护研究成果,通过200余幅(件)图片、塑化标本、科研展品、艺术作品,以及影视、VR虚拟现实和彩灯等形式,讲述大熊猫故事,传播大熊猫文化,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这一展览与传统的“面对面”文化直输形式不同,以大熊猫的形象为载体,对中国文化进行了独到的诠释与解读,打开了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李春良在致辞中说,我国通过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大熊猫栖息地条件明显改善,野外种群逐步恢复。通过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治建设,持续开展大熊猫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活动,成立了珍稀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累计取得近百项国家专利和重大科技成果,大熊猫保护科研水平明显提升。通过这些措施,大熊猫得到了有效保护。为加强大熊猫等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下一步,要加强栖息地保护,认真实施重大生态工程,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抓好大熊猫迁地保护和野外放归工作。要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着力攻克大熊猫保护、繁育等方面的技术难题。要抓好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提升大熊猫保护管理水平。要传播大熊猫文化,深入挖掘“和平、友善、绿色、共享”的大熊猫文化丰富内涵,利用科普教育、国际交流等多种途径,向国内外广泛传播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大熊猫文化。
涂瑞和说,大熊猫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也是人类保护珍稀物种取得进展的范例。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在大熊猫的就地和异地保护方面付出了艰巨的努力,建立了专门的保护区和保护机构进行系统性保护,科研观测不断加强,野化试验取得突破,四川、陕西、甘肃等地方政府和当地民众也为保护作出很大贡献,国际社会也给予了响应支持。这不仅使大熊猫的种群数量稳定,而且还有较大幅度增加,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
据了解,今年下半年,首届大熊猫国际文化周还将举办“熊猫中国·陕西主题日”“熊猫中国·甘肃主题日”活动,并走进英国、荷兰、奥地利等国家,开展“大熊猫一带一路国家行”。2019年-2020年,“熊猫文化走出去”、“熊猫文化走进联合国”、“熊猫文化走进国际校园”等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将陆续举办,通过大熊猫的形象,丰富中华文化内涵,赋予中华文化全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