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现代农业产业扶贫新模式,实现扶贫载体产业化、扶贫资金资本化、扶贫投资法制化、扶贫操作企业化、扶贫措施精准化、扶贫资源社会化,陕西省从2015年10月份启动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工作,具体由陕西省供销总社(陕西供销企业集团公司)按照“六个注重”(注重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注重龙头企业示范引领、注重带动贫困户增收、注重扶贫资金投放安全、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则,在全省择优选择20个县开展试点工作,2016年初宁陕县被追加为第21个试点县。经过近一年的运行,试点工作在我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开展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自我县被确定为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县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迅速召开县委、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现代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工作,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省供销社(供销集团)对接,及时印发《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省、市、县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省供销集团已将1500万元(县政府委托投资750万元、供销集团配套750万元),于2016年11月以股本形式投入经县政府推荐、省供销集团考察通过的陕西宁陕秦南菌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秦南公司”)。秦南公司已按照 “五位一体”(政府〈扶贫办〉+供销社〈供销集团〉+金融〈保险〉+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供销产业精准扶贫新模式,将扶贫资金按规定虚拟量化到户(年底按规定分红),为705户、2344人贫困户建档立卡,其中2016年已带150户、525人脱贫。同时,做为产业精准扶贫试点企业的宁陕县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联合社”),在县政府和供销集团投入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刻服困难积极为152户、520人贫困户建档立卡,其中2016年带动95户、310人脱贫。
二、主要做法
在“五位一体”供销产业产业精准扶贫新模式的前提下,宁陕县在实施“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中,由获得供销集团注资的秦南公司投资,在移民集中安置点建立产业园,吸收一定数量的贫困户入股或入园务工,实现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即“企业(合作社)+搬迁点+产业园+贫困户”。
一是由秦南公司在江口新庄、城关八亩、筒车湾海棠园建立了3个10亩以上的食用菌集约化生产点,使搬迁群众(贫困户)在家门入股分红和就业。
二是由秦南按照统一建设食用菌基地标准化基地,统一香菇菌种和生产用原辅材料的供应,统一对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与服务,统一生产环节和产品质量管理,统一食用菌产品回收与流通销售,“五统一”模式保证了产品质量和产量,使搬迁群众(贫困户)收入又保障。公司还通过其控股电商公司-陕西宁陕供销秦南电子商务公司实行“农村电商平台+贫困户”模式帮助贫困户销产品、促脱贫。
三是由秦南公司先期按照订单保价回收,公司再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增加食用菌产品附加值,销售后将增值部分再次和贫困户分红,既保证了贫困户稳定收入,分红部分又提高了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
四是秦南公司在“五统一”的前提下,实行食用菌产业帮扶到户形式多样化。其一是集约承包型,对居住条件限制愿意从事食用菌种植的签约贫困户居,按照每户贫困户每年预计栽培食用菌1至3万袋的规模,到旬阳坝基地、新庄基地参与承包式集约型食用菌生产。其二是分散供袋型,对沿201国道50公里以外从事食用菌产业的签约贫困户,可在片区集中地点建立3个食用菌生产与供应基地,采取贫困户购买食用菌成品袋,拉回自己家门口建棚栽培食用菌。其三是提供服务型,对于自主生产经营食用菌的签约贫困户,秦南公司在供应菌需材料、优质菌种的同时,还无偿提供食用菌生产管理技术服务、代收代销贫困户的食用菌产品。
联合社则是通过其成员社——宁陕县绿宝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 按照“专业(能人)大户+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家庭农场+贫困户”等形式通过联户带动、入股分工、托管代养等方式,意向带动152户、520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如合作社在7个镇10村,围绕生态稻谷、高山小杂粮、土蜂养殖、土鸡、土猪养殖等产业建立了20余个生产基地,采取向农户(贫困户)垫款提供种苗,免费提供技术指导,签订保底价回收合同,高于市场价0.5-1元回收贫困户产品等措施,保证贫困户按期达标增收脱贫。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参与扶贫的企业主体和产业选定难。我县的农业企业少,且规模偏小,个别企业自身生存都很艰难,更谈不上扶贫。没有形成规模性的拳头产业,企业缺乏做大做强后劲,带动能力不强,上级投资企业考察通不过。还有部分企业认为政府给的扶贫股本款,是政府无偿支持的项目款,导致企业不愿承担保本又增值的股本扶贫款的扶贫任务。
二是参与扶贫的企业主体人才匮乏。我县参与扶贫的农业企业全部是民营企业,且大多数都是家族式企业,企业人才匮乏,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一方面是当地缺乏真正懂管理和经营的人才,另一方面是企业“庙”小,招不进留不住人才。如参与扶贫的企业是要建立许多制度和档案等软件资料的,但连这类人员企业都很难招进留住,导致企业扶贫等各项工作进展缓慢、受阻。
三是参与扶贫的企业主体融资难。一方面县级政府虽然有整合扶贫款的权限,但资金使用范围仍受多种因素制约,县级顾虑较多,资金整合的方式和路径还不清晰、阻力仍然很大。如去年县政府和供销集团签订的1000万元委托投资扶贫款,实际只到位了750万元。另一方面是我县绝大多数农业企业资金短缺,银行贷款要抵押担保,多数农业企业没有多少资产,农业企业运转艰难,甚至个别企业为了对付农户产品款,借“高利贷”导致农产品销售成本增高,销售竞争力差,形成恶性循环。尽管县政府出台了“脱贫贷”,但只针对单个贫困户,部分贫困户手拿“脱贫贷”不知道咋用,个别贫困户怕负债索性把贷款归还。
四是参与扶贫的企业主体与贫困户的对接难。一方面有的企业带着产业和市场,找不到土地和劳动力,另一方面贫困户拥有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却找不到市场和合适的产业门路。且贫困户认为政府给企业的扶贫股本款是“他们”的,企业要他们务工、生产产品,是企业“贪污”扶贫款,他们只要“现金”,没有了解这是“造血”扶贫。
四、几点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深化对产业精准扶贫的认识。产业扶贫是斩断穷根最主要、最重要的手段,也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必由之路,其带动贫困人口数量多,脱贫效果好,经济贡献大,在脱贫攻坚战中居于主导地位,只有通过扶贫把地方的产业发展起来了,脱贫的目的才能达到和实现。要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省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确保产业精准扶贫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是把精准选择扶贫主体和产业作为关键。要遵循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和群众意愿选择扶贫企业和产业。县政府有关部门要重点培育企业主体,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大力推动“多镇一业,数村一品” 的特色产业体系建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举、以短养长、以长补短的产业发展思路,提升产业扶贫的质量和效益。要延长产业链条,着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贫困镇、村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项目、扶贫企业主体落实情况,以及相关部门和帮扶单位履职尽责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确保产业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精准落地。
四是要在扶贫企业人才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在政策范围类允许党政机关熟悉热爱扶贫事业的干部,为扶贫企业管理、经营出谋划策,甚至派驻人员入住企业帮扶。加大对扶贫企业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体系建设的人财、政策支持力度,打通农村服务“最后一公里”和 农产品进城“最近一公里”。
五是积极向上级争取产业扶贫的资金,尽快委托供销集团投入企业。同时,支持、引导贫困户“脱贫贷”资金进入扶贫企业。金融机构要针对扶贫贷款的特点,改革完善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考核办法,降低贷款门槛,实行特事特办、快审快批,加大无担保、免抵押、全贴息贷款力度。要优化贴息贷款发放方式,建议将政府贴息贷款直接发放给参与精准扶贫的企业主体,改变农户无承担风险能力不愿贷、市场主体有一定承担风险能力而不能贷的状况。
六是发挥镇、村和帮扶干部在产业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基层组织要在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对接中当好桥梁纽带,既要帮助贫困户选准产业,打消他们的顾虑,增强他们的信心,维护他们的权益,又要协助扶贫企业与贫困户签订协议,向上争取政策扶持,帮助落实贷款,还要在发生利益纠纷时当好矛盾的调解员。针对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的认识偏差和思想疑虑,基层组织要加大政策宣讲力度,有针对性地将各级党委、政府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通过政策宣传,引导贫困人口树立自力更生,自主创业的意识,祛除政策误解和“等靠要”的懒惰思想。
七是逐步建立扶贫企业产业项目名录和有条件实施产业脱贫的贫困户数据库,搭建产业精准扶贫服务对接平台。在产业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转让、托管、入股、出租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对参与扶贫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主和专业合作社进行信用评估和扶贫效益评估,建立黑红名单,加大失信成本,保障贫困户利益不受损害。对假借扶贫之名,行坑农害农之实的不良企业,一经发现,要严厉打击。
八是树立一批产业精准扶贫的好典型。大力表彰有突出贡献的精准扶贫任务落实好、成绩突出的镇、村、部门和扶贫企业主体,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等大力宣传产业精准扶贫典型,推广参与精准扶贫企业主体的成功模式。给予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企业家一定的政治待遇,增加他们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总之,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要立足于产业扶贫,立足于长远考虑,把贫困户脱贫与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有机结合,既有利于贫困户脱贫的可持续性,也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为企业集聚现了代农业发展的各生产要素,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