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化农业产品产业结构,增强综合生产新优势。我省农业结构性失衡问题较为突出,既存在供大于求又存在供小于求的问题,既存在供非所求又存在供滞于求的问题。新时期,黑龙江应充分考量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习惯、市场需求、区位条件等因素,优化农业产品产业结构,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供给体系。一是优化种植业结构。在保证粮食产能前提下,加快调整种植业结构,重点提高水稻、大豆竞争力,扩大高效高值经济作物和饲草作物种植面积。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抢抓玉米市场化改革和畜牧业生产布局调整机遇,依托黄金奶牛带、玉米带的区位优势,培育绿色畜牧业发展优势。三是重点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向绿色有机方向调整,扩大优质稻谷、高蛋白大豆、强筋小麦、专用玉米等高品质农产品和木耳、蓝莓等特色农产品供给,激活市场需求潜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打造产业融合新优势。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围绕提高农业效益,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和价值,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的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以绿色食品产业化建设为核心,推进农产品产地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品利用协调发展,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向精细化、高端化延伸,提升价值链,加快农产品加工集群化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二是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创意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等新业态,拓展、释放农业多种功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多的途径和渠道。
三、加大品牌整合力度,激发品牌农业新优势。着眼于破解我省农业“大而不强、优而无势、有名不响”等突出问题,充分利用和挖掘我省农业品牌资源,加大品牌整合力度,构筑三级联动的农业品牌新格局。一是打造农业区域形象品牌。把安全放心作为品牌农业发展的首要内涵,把绿色生态作为品牌农业发展的最大特色,努力打造“安全、优质、生态”的区域形象品牌。二是不断提升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以地理标志、产业品牌为支撑,依托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或核心企业作为区域公共品牌的经营主体,强化统一标准标识、建立合理进出机制,不断提升公共品牌的知名度、公信力、影响力。三是鼓励创建知名产品品牌。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母品牌,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创建子品牌,以“母子品牌”模式,降低生产主体进入市场的成本,实现子品牌产品溢价,带动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迅速成长。
四、夯实资源生态基础,增强持续发展新优势。面对我省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我们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围绕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地、草原、水域、生态等要素资源,推动用养结合,抓好资源监管,健全补偿机制,实现农业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一是加强水土资源保护与修复。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加强耕地综合治理,保护提升土壤肥力;大力开发推广应用高效节水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二是降低农业废弃物污染。确定适宜的耕作强度和农业投入品施用标准,推进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有效回收处理系统建设;构建种植、养殖业间循环链条和不同层次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充分利用农业微生物消解农业废弃物。三是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建议选择部分粮食主产县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推广,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生态补偿;启动绿色生产补偿,对采用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的农业生产者给予生态补贴,对粮食轮作等给予耕地转型补贴。
五、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培育农村发展新优势。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有效释放农业生产力是破解“三农”难题、理顺农业生产关系、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一是深化“三权分置”改革。加快推进农地确权登记颁证,建立省、市、县三级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数据库;积极探索“三权分置”下农地流转新模式,提升农地流转效益;规范推进经营权抵押贷款,建立登记制度、完善抵押价值评估和抵押资产处置办法;健全农地风险防范机制,通过建立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风险基金、利用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平台提供担保、支持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土地流转保险产品、发展担保公司等途径分散抵押贷款风险。二是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登记、保管、使用、处置等制度,实行台账管理,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是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引导保险机构开展涉农保险业务,加快提标扩面转制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