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爱农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国内农业 » 正文

    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国家队作用——写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60年之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5-27    资讯整理:爱农网    
    导读

    六十载栉风沐雨,六十载春华秋实,农科院担负起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国家队、改革排头兵和决策智囊团的光荣使命,为我国农业的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作出了巨大贡献。

       六十载栉风沐雨,六十载春华秋实,农科院担负起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国家队、改革排头兵和决策智囊团的光荣使命,为我国农业的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个国家农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科技的竞争力。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农业科技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说。
     
      为了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增加粮食产量,让老百姓填饱肚子,1957年中央正式批准组建中国农业科学院,这是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党和国家为统一全国农业科研力量作出的一项富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决定,标志着新中国从此有了一支农业科研“国家队”。
     
      60年来,中国农科院在国家农业科技布局中始终发挥着“领头羊”作用,是国家农业重大科技任务的策划者、承担任务的主体和骨干力量,取得了一大批在国内外领先的原创性科技成果。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创新水稻育种新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水稻新品种,对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972年,中国农科院和湖南农科院牵头组织全国150多个单位开展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大协作,成功突破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使杂交水稻快速应用于生产,提高了单产水平,并在我国及世界主要水稻生产国家大面积推广。此后,由农科院主持的中国超级稻研究和全球绿色超级稻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目前我国超级稻年推广面积上亿亩,占全国水稻面积四分之一。
     
      同样作为重要粮食作物,小麦的品种改良和种质资源研究工作也尤为重要。20世纪50年代,以金善宝、戴松恩、庄巧生、董玉琛院士为代表的先辈科学家为我国小麦品种改良工作奠定了基础。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科院在研究利用中国特有遗传资源“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基础上,首创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先后育成60多个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约2.3亿亩。
     
      此外,农科院育成了一系列粮棉油果蔬等农作物新品种,使我国农业生产总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育成的抗虫棉花新品种,打破了国外抗虫棉品种的垄断。系统建立了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发体系,攻克了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大动物疫病,消灭了牛瘟、猪瘟、牛肺疫,有效控制了禽流感、口蹄疫,为动物疫病防治、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60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致力于打造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目前,拥有34个专业研究所,以及研究生院和农业科技出版社,建成了6个国家重大实验室、20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9个国家及部委质量监督检测中心、13个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和分中心,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畜禽品种动物体细胞库和世界第二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亚洲最大的国家农业图书馆及我国农业领域唯一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60年来,中国农科院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一流科学家。丁颖、金善宝、陈凤桐等创院先辈成为新中国农业科技的奠基人,29位两院院士先后在农科院工作,涌现出一大批中青年杰出人才,成为引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力量。
     
      唐华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道路。
     
      一是坚持“顶天立地”创新方向,聚焦国际科学前沿和农业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加快创新步伐,发挥科技对农业的引领支撑作用。二是积极探索成果转化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落地生根。牵头组建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等成果转化平台,率先在全国开展种业科研成果机构与科研人员权益比例试点。三是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打破部门、学科、区域界限,改变单兵作战和单项技术创新模式,统筹上中下游科技资源,开展联合攻关,探索建立了全国农业科研布局“一盘棋”、项目研发“一条龙”、技术方案“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格局。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中国农科院要服务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服务于农业现代化这个大目标,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这个主战场,抢占世界农业科技革命制高点。加强基础理论、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等的研究;找准农业科技创新着力点。优化技术结构,更加注重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把握农业科技创新关键点。强化需求导向、强化协同创新、强化政策激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常 理)
     
    (文/爱农网)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由中国爱农网整理发布,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爱农网-https://www.inong.net/news/show-17255.html 。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信息仅供参考。
    • 
    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或者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邮箱:fuwu@inong.net。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361990391| 邮箱:admin@inong.net fuwu@inong.net
    爱农网 Inong.Net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12-2024 Inong.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爱农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站交流QQ群:222967024 [想在这里出现:请联系QQ:3619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