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安全供给中寻突破:做优“三品一标”农产品是振兴绿色农业的头等大事
质量经济时代,产品质量决定了供给的有效性。对于农产品而言,只有生态绿色的,才是健康优质的;只有健康优质的,才是有竞争力的。现阶段来看,要把发展绿色农业这步“先手棋”下到好处,重点是在发展“三品一标”(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方面抢占先机,让“三品一标”农产品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变现,真正成为居民消费的“标杆”和农民增收的“利器”。
(一)做优“三品一标”农产品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在供给上发力,发力的主要目的是满足需求方的要求。从市场环境来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质量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大家对优质、安全、品牌农产品的有效需求快速增长,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已成大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成长空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农产品是日常消费的必需品,但并不是奢侈品,一个鸡蛋的价格是1元还是3元,在消费支出中占比都极其微小,消费者更在意的是其质量、口感、安全性。所以,好的农产品尽管价格偏高,但往往供不应求;而大路货尽管价格便宜,但往往积压难销。抓“三品一标”农产品,就是要把农业生产质量和农产品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供更多安全优质、市场紧俏、不愁销路的农产品,尽量满足市场供给需求。
(二)做优“三品一标”农产品是稳定现代农业基础的必然要求。现代农业面临资源约束、环境约束和质量约束,负重前行,步履蹒跚。做优“三品一标”农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难题。从资源因素来看,绿色农业发展需要更加先进的农业技术、生产标准和装备水平,比如发展各类实用农业机械、各种节肥节水设施、集中育苗等,都能客观上优化农业基础,促进农业现代化。从环境因素来看,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的标准生产农产品,可以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有利于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消除有毒物质,改善农村环境。从产品质量来看,“三品一标”作为优质农业的代名词,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可以带来很强的品牌效应,有利于促进农产品营销、提高经营主体营利能力,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
(三)做优“三品一标”农产品是回应社会关切的必然选择。调结构要坚持问题导向。农药、化肥、激素的大量使用和重金属残留、农村面源污染,给农产品质量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几十年前“拔一个萝卜就吃、捧一口河水就喝”的年代已经过去,吃得“不放心、不安心、不称心”是社会大众普遍存在的“心头之痛”。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发展绿色农业,就是要回应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切,抓“三品一标”,就是要把优质农产品的亮点放大,让这份金字招牌带给消费者踏实的安全承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提高农产品产量向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转变,才能从源头上消除老百姓的忧虑和不信任,还给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二、在积极引导中谋发展:用好政府有形之手是做强绿色农业的有力保障
从1990年绿色食品问世,到21世纪初的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再到近几年的有机农产品,绿色安全消费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目前,全省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品牌总数达4176个、总产量达1957万吨,总量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今天,让“三品一标”农产品继续担负起树立标尺、塑造品牌的历史重任,政府必须要抢占先机、主动作为,加强服务、加大扶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事前研判、完善管理,形成支持有力、保障有效的政策体系,最大限度释放市场活力和空间。力争到“十三五”末,我省实现全部农产品无公害化,绿色农产品达到50%左右,有机农产品达到10%左右,真正做到在全国脱颖而出,走在前列。
(一)绿色农产品是“产”出来的。良好的自然环境和高效的生产模式才能培育出健康优质的农产品。一是改善生产环境。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施“种养联姻”配套,积极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示范,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创建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加强耕地保护,扩大轮作休耕试点。二是坚持标准化生产。引导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土壤改良、农资管理、病虫害防治、产品包装储存等标准化种养管理办法和生产流程,推广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新技术和规范化管理新模式,做到“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三是积极推广现有模式。大力发展“粮改饲”、稻渔共生、循环农业、林下经济等综合种养模式。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通过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上规模、扩产量、成批量。
(二)绿色农产品是“管”出来的。从公共利益需求来看,必须要严格产品保护和质量监管,以政府的公信力来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度。一是全力以赴加强“三品一标”的认证保护。强化质量品牌创建,做到“三品一标”快认多认尽认,在全国保持领先进位。将产品认证和专业镇、专业村、农业园区建设等相结合,形成区域品牌效应,千方百计把品牌做好做实做强,保护品牌价值。二是始终坚持“四个最严”的监管标准。围绕食品安全主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全程监管和违规处罚方面真正落实到位,在企业年检、产品抽检、市场监察、风险预警、质量追溯、淘汰退出及产品公告等方面抓紧抓实,对违规生产和操作的严惩不贷,确保“三品一标”农产品是安全、放心、绿色、优质的,让老百姓彻底消除“不安全感”。三是持续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要在稳定粮食产能,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同时,引入“绿色”理念,对优质、安全的农产品调高收储价格。
(三)绿色农产品是“奖”出来的。“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投入较多、有的产量较低,政府要多伸出服务之手,舍得“拿钱赚吆喝”,将湖北的优质、安全农产品扶上马送一程,真正让其卖得贵、卖得多、卖得快、卖得远。一是抓好消费普及。紧盯国内外农产品中高端消费市场,多开展绿色农产品知识科普、健康消费理念宣传,让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能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提高品牌农产品、高端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使“三品一标”农产品成为引领安全优质农产品消费的“风向标”。二是抓好产品推介。加大品牌宣传、市场推广的力度和覆盖面,提升品牌的影响力、美誉度,支持产销对接、专业营销、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增强市场拉动力,不断提高湖北“三品一标”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中的占有率。三是抓好奖励引导。对于“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产量、面积、规模达到一定标准的,省、市、县政府要研究出台奖励考核办法,加大鼓励和支持力度,采取“以奖代补”、表彰授牌、媒体宣传等方式,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提升种养经营的积极性。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发展绿色农业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优做强“三品一标”农产品是至为关键的一环,却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作为典型的慢热型产业,“绿色农业”需要三五年、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培育壮大至成熟。当前,我省需要下定决心拿出措施,尽早发力、持续发力,下大力气把农业优势调强、产业调大、布局调优、效益调高,早日将标识效应转化为实在价值,真正让我省的绿色优质农产品走出湖北、供应全国、风行天下,推动现代农业实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