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从指导思路来说,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从具体对策来说,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要将提升农业的生产功能与激活农业的生活、生态功能结合起来;统筹处理推进农业转型与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关系,积极营造推进产业融合带动城乡协同的发展格局;在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同时,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产业链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放在突出地位;引导不同融合主体之间、农业产业链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引领有效、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链接高效的战略性伙伴关系。
加强典型经验和案例宣传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别于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各自分立发展,是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格局。较之于通常的农业产业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强调产业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动、资源集约配置,更强调高端市场、特色市场的开拓和文化、创意、科技、体验等内涵的渗透,更强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由外部链接关系转为相互渗透、交叉和重组关系,更重视产业之间网络化、集群化、信息化趋势,更重视城乡互动、以城带乡和要素市场、产权市场的发育;更重视农业工业化、工业服务化、服务产业化、产业信息化和绿色化。因此,农村产业融合不是农业产业化的简单复制,而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和拓展版。要加强对农村产业融合现有试点示范项目和成功经验的总结宣传和推广,通过先行经验和典型案例的宣传剖析,引导地方政府和融合主体更好地了解农村产业融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以便更好地认清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目标、辨识其重点和有效方式。建议有关部门不定期编辑农村产业融合典型案例选、召开农村产业融合典型案例解剖会、典型经验交流会,从融合主体和地区两个层面加强对典型经验的宣传、解剖,提高宣传、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积极支持新型融合主体成长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注意立足农业,依托农村,惠及农民。相对于普通农户,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新型融合主体往往理念新、能力强,规模优势、竞争优势和网络优势显著。建议通过财政补贴、以奖代补、财政贴息、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等方式,加强对新型融合主体的支持,鼓励其开展示范企业、示范合作社等创建活动,鼓励不同类型组织、不同类型主体之间加强联合合作,并增进利益联结,将增进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有效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竞争优势和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
此外,还要注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工商企业、社会资本扬长避短,投资或参与发展农村服务业,成为农村新型服务主体,鼓励其走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建议结合推进农机补贴等政策转型,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加强关键性的农村生产性服务能力建设。鼓励新型融合主体围绕农村产业融合,开展资金互助、信用担保、互助保险、供应链融资等服务。鼓励农产品或农资经销商向农业生产性服务综合集成商转变。引导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由提供关键环节农业生产性服务向提供全程农业生产性服务转变,由面向小规模农户提供服务向面向规模化的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服务转变,由面向特定环节提供“碎片化”服务向提供覆盖全程的综合集成服务转变。
完善人才成长和培养环境
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还要把加强人才培养培训、优化人才成长发育的环境放在突出地位。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不仅要重视专业技术人才,更应重视跨领域、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不仅要重视技术创新人才,更应重视业态、商业模式创新人才和资源、要素整合集成人才。鉴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是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生力军,要重视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为增强科技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引领支撑作用,要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要结合支持创新创业,加强农村产业融合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引导外来人才更好地发挥对乡土人才成长的带动作用。
切实加强对重点领域支持
为更好地发挥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支持,应该更多地采用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手段,通过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和设立产业融合引导基金、投资基金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并重点瞄准以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农村产业融合区域载体和相关平台建设、相关的关键性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相关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运行以及农村产业融合的跨区域跨部门合作、产学研用合作,打造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联合舰队”。也可通过政府设立农村产业融合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拓展对农村产业融合领域的中长期贷款。
营造有利于融合的产业生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营造有利于农村产业融合的产业生态为重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议在总结现行试点示范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对体制机制改革的支持,着力营造有利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协调处理好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并重点瞄准以下方面:创新农村产业融合的区域合作、部门合作机制和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深化相关公共平台和公共服务机构运行机制的改革,培育农村土地、资本、人才等要素市场和产权流转市场,探索商会、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运行机制改革,推进政策实施机制的创新。(姜长云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