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因共用性和互补性而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上接近而形成的群体。其优势不仅来自于中小企业的集聚,还来自于集群内部各主体的结网互动,即产业集群=集聚+网络。因此,绿色农业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以能够引起环境改善的产品、流程、销售方式和组织制度的绿色创新为引领,以生产和加工生态、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的绿色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或企业化经营农户、家庭农场)以及相关的农业流通企业、销售服务企业、原料和设备供应商、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大学、培训机构、中介机构等组织在一定地区的高度集聚和紧密关联。它除了具有产业集群的地理邻近性和产业关联性外,还具有生态的可持续性、经济的高效性和产品的标准规范性,尤其强调从田间到“舌尖”全产业链条的绿色创新发展。由此可见,绿色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阶段,集群绿色创新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农业产业集群走向成熟。
因此,要培育绿色农业产业集群,关键是要构建集群绿色创新体系。而集群绿色创新体系是集群内农业绿色生产中各角色部门在执行绿色创新活动中形成的合作体系,它由多元化的绿色创新主体、网络化的绿色创新过程、区域化的绿色创新环境和集成化的绿色创新目标所构成。由此,培育绿色农业产业集群,构建集群绿色创新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转变生产观念,培育绿色创新主体。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是在小农经济和短缺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农户和企业绿色生产意识淡漠。面对日益多样化、生态化、高品质化的农产品消费需求,树立绿色生产观念,使传统生产经营主体转变成绿色创新主体是关键第一步。农业集群中的创新主体包括农户、企业、农业合作社、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及非政府机构等。要鼓励农业创新主体提高绿色生产意识,由数量增长、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的传统发展方式转变为质量提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方式。鼓励农户、企业或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引入绿色创新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推动农户企业化和绿色化。帮助农户或企业建立绿色产品标准化基地,为绿色农产品申请商标、专利、原产地证明和地理标志等,形成绿色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鼓励大学科研机构围绕绿色创新组织业务,研发和推广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新品种、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复合微生物有机肥、控缓释新型肥料,并提高绿色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政府要转变职能,组建各类中介机构,营造有利于绿色创新的外部环境,吸引外来涉农投资尤其是龙头企业从事绿色食品生产,并给予一定的补贴优惠,进而利用集群的吸聚能力、技术扩散能力和新组织新业态的衍生能力,吸引更多的农民或企业加入到绿色农业中来。
第二,延伸农产品绿色产业链,形成绿色创新网络。绿色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某个环节的绿色创新必须由其他环节配合创新才能有效发挥作用。中国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是点状绿色品牌较多(农业龙头企业普遍实施“局部化”绿色品牌战略),而承载全产业链的面状绿色专业村和产业集群较少,像山东寿光这样大规模的绿色蔬菜产业集群数量更少。这就需要培训和认证能创建绿色创新网络的网络中介,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设计创新链,构建包括消费、设计、采购、生产、金融、服务全产业链绿色化转型的资源利用网络和包含绿色技术产生、扩散到应用的绿色创新网络,帮助农户或企业优化自己的产品结构,重点突出“特”、“优”绿色产品。同时,要加强集群成员间的良性合作,如垂直合作完善绿色产业链,或横向合作实行资源互补,共担风险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加快官产学研用结合,共建绿色创新与产业化联合体。
第三,优化绿色农业产业体系,营建区域绿色创新环境。绿色创新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要建造各种有利于绿色创新的绿色知识基础设施、绿色农业信息平台和官产学研共建的混成组织安排,如绿色农业孵化器、风险投资、生态农业科技园等。建立健全农业集群绿色化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农业环境治理体系等。完善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绿色技术和知识的扩散推广和应用。构建有利于绿色创新的制度安排,如建立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循环农业制度等。重视保护绿色知识产权,规范竞争,培养集群成员间的信任机制。吸引绿色先导企业进入,培育“链”的源头,使其成为其他绿色企业进入的区域环境。
第四,升级传统农业集群,协同实现绿色创新目标。对于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传统农业集群,可以通过五种升级途径实现绿色创新。这五种途径分别是:引进绿色生产工艺,使农产品生产实现流程创新;按照绿色生产方式生产,经“三品一标”认定,实现产品创新;全产业链研发或引进绿色科技,实现技术创新;完善绿色生产激励机制,实现制度创新;发展绿色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组织创新。这五个创新维度在消费、设计、生产、营销到服务全产业链各个环节上协同创新才能达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