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全省春季农业生产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场推进会在潜江召开。
当天的现场观摩令参会者惊叹:一只虾、一袋米、一颗豆……一个个普通的农产品,折射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潜江农村之变。
“龙虾+”:拓展产业链、价值链
过去,潜江和江汉平原绝大部分农村一样,沃野千里,成片青葱。如今,这片绿色田野布满大“湖”,一个个银色“格子”点缀其间。
这些“格子”是潜江“虾稻共作”田。几年间,其规模迅速发展到45万亩,占全市耕地半壁江山。
平原变水乡,潜江用一只虾实现。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难调,方式难转;发展现代农业,土地流转瓶颈难以突破。这些问题在潜江市楚稻虾合作社理事长刘辉面前都迎刃而解了。“3月中旬,我们的小龙虾就上市了。到现在,我的1620亩水田,光虾子就已经卖了将近30万元。”他说。
数据显示,传统麦稻模式下的中稻和小麦亩均纯利分别在1500元和500元左右,“虾稻共作”可达6000元。
效益刺激下,大量资本进入田间——大兴农田改造、完善水利设施、土地流转提速,潜江田间地头变化日新月异。
刘辉说:“虾子太火,现在走遍潜江都找不到一处闲田来流转养虾哩!”
眼下,刘辉正探索虾稻共作的升级版——在虾稻田的基础上,引入水芹菜、茭白等水生作物,在田埂上种植葡萄等。
他说,水芹菜批发价卖到9元/斤,一年加上菱角、芡实、葡萄等收入,平均亩产效益可达15000元。“虾+N”的思路下,潜江衍生出十多种小龙虾混养、套养、轮养高效模式:“虾-鳜”轮养模式每亩收益近万元;“虾+莲(藕)”共作养殖模式每亩收益5500元;“虾+龟+稻”综合高效种养模式每亩收益8000元……
去年,潜江虾稻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80亿元,带动就业超10万人,龙虾养殖户户均增收16000元,带动全省养殖小龙虾387万亩。
“特色+”:特色产品、绿色生产
水田里适合搞虾稻,旱田里种什么?
在熊口镇庆丰村金浪葡萄基地,几十名工人在阳光下紧张劳作,成片的高架大棚里挂满青藤,种着早夏黑、阳光玫瑰、鄞红、美人指、巨玫瑰等多个葡萄品种。
这片500亩葡萄园原来种植棉花,亩均收入不过千余元。去年,金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将来自中国大棚葡萄之乡——温岭的先进技术和种植模式引入到这里。“6月中旬,第一批早夏黑就能挂果上市啦!”公司技术总监陈济林告诉记者,棚内葡萄实行统一水处理、集中供应营养液、采用生物菌剂防治病虫害等生态种植管理方式,预计亩产值可达2.5万元。
立足本土特色,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潜江通过优化农业结构调整,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旱田区域重点发展高效果蔬、高蛋白大豆、潜半夏、西兰花等优质特色农产品,拉动平原水乡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潜江蔬菜基地达10万亩,高蛋白大豆基地5万亩,潜半夏面积2万亩。
“产业+”:一种套路、三产融合
“去年生产的大米,一粒不剩全都卖完啦!”因为实行了稻虾共作,又选用了优质稻种,熊口镇赵脑村种养大户赵常洪去年以高出市价的价格把大米售罄。
在潜江,虾和稻被视为田间“兄弟”,稻虾、虾稻两大产品又各自延伸了产业链。
以虾稻为例,去年潜江虾稻(大米)创产值32亿元,注册相关企业数十家,其中湖北虾乡食品有限公司推出的“虾乡稻”品牌更是扬名省内外。
一个产品、一个品牌、一个龙头(企业)、一套标准——不难发现,如小龙虾、虾稻、潜江大豆等农产品几乎都是借着这一套路,实现由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跨越。
如潜江大豆,依附“尝相思”等加工企业,从“懒豆子”变“金豆子”;潜江小龙虾,依附华山、莱克等企业一举走出国门……
眼下,潜江不断开拓思路,大胆变革,做全了集“种、养、销、食、娱、游、商、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链条,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