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爱农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农业标准 » 正文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3-17    资讯整理:爱农网    
    导读

    总体上看,我国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农村发展遇到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并且主要是结构性、体制性问题。

      ■ 总体上看,我国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农村发展遇到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并且主要是结构性、体制性问题。
     
      ■ 过去主要解决农产品短期数量平衡问题,现在要在促进数量平衡的同时,注重提升质量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过去主要考虑农业生产结构问题,现在要在调整生产结构的同时,注重优化产业结构、经营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过去主要是农业生产力范畴内的调整,现在要在突出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注重体制改革,增强内生动力。
     
      ■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过程,是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优化完善的过程,也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过程。要立足农业资源不足的实际,通过绿色发展、创新驱动,优化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提高农产品的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健全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完善体制、创新机制。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深化农村改革,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
     
      2016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粮食总产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农业结构调整迈出重要步伐,农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也必须看到,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和内部动因的深刻变化,农产品供需失衡的矛盾更加凸现,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趋紧,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日益加剧。总体上看,我国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农村发展遇到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并且主要是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三农”工作主线,努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准确把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要适应农业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的阶段性变化,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科技进步,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实现农业向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转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不仅明确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而且指明了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往我们抓农业结构调整、抓农村工作相比,既有传承和延续,更有创新和发展。过去主要解决农产品短期数量平衡问题,现在要在促进数量平衡的同时,注重提升质量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过去主要考虑农业生产结构问题,现在要在调整生产结构的同时,注重优化产业结构、经营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过去主要是农业生产力范畴内的调整,现在要在突出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注重体制改革,增强内生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是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必须按照党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和农业产业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向深入。
     
      一要牢牢把握创新体制机制这个主要着力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资源要素潜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
     
      二要牢牢把握形成市场导向这个关键切入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改变目前不合理的农业供给结构,更好满足需求,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力量引领结构调整,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政府要摆正位置,既不越俎代庖、也不袖手旁观,重点是强化政策引导、加强服务支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要牢牢把握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个根本着眼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以此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坚持质量兴农,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要坚持效益强农,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整体效益,让农业成为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四要牢牢把握促进绿色发展这个重要关切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群众关切,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和生态产品供给。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发展、生态协调、环境改善相互融合与统一。
     
      五要牢牢把握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基本立足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实惠。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是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尺度。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农业的长远发展,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必须守住三条底线。一是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保持粮食生产总体稳定,不能形成调减粮食生产的普遍预期和共振效应。要积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产量在年度间可以有波动,但产能必须保持稳定并巩固提高。二是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能有阵痛,但要确保种粮农民不吃亏,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不能重新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方式可以优化,但力度只能增强不能减弱。三是确保农村稳定不出问题。调整政策、出台措施,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特别是农民的承受能力,充分考虑农村大多数还是一家一户生产的现实,把握好节奏和力度,绝不能顾此失彼,政策举措的基本面要照顾普通农户,确保不出大的乱子。要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瞎指挥。
     
      总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在工作上,核心要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两个方面,通过供给侧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通过深化改革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二、切实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重点任务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要统筹调整农产品种养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基本思路,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稳粮,就是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继续调减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优经,就是优化经济作物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促进园艺作物增值增效。扩饲,就是按照“以养定种”的原则,扩大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生产。要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增加优良品种生产,加强农业生产流通全过程监管,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绿色化发展。要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大力促进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加强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的开发和应用,拓展农产品增值空间。
     
      第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经营规模扩大了,增加有效供给就有了更扎实的基础。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农业比较效益低等一系列问题,也都会更容易解决。要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土地入股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要把促进规模经营与带动一般农户增收结合起来,特别是贫困地区要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带动贫困农民稳定脱贫。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适当的政策支持和示范引导是必要的,但不能人为垒大户、造盆景、搞行政推动。
     
      第三,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结构。在最适宜的地方生产最适宜的产品,不仅成本低、产出效率高,而且品质好。要继续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进一步明确区域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重点是建设好“三区”。一是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划定稻谷、小麦、玉米等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快改进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设施、技术装备和品种更新换代。二是建立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支持农民发展生产。三是加快制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建立评价标准、创新技术体系、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各地争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第四,加快科技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动能。要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变的大趋势,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加快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切实转变片面追求高产的品种技术导向,加快培育优质专用、营养健康的新品种,大力推进优势特色农畜产品的品种改良。适应日益迫切的节本降耗要求,大力开发推广绿色高效种养技术及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加快食品等加工业技术改造,促进农产品加工向更好地满足需求、提高附加值转变。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关键是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要健全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利益激励机制,使科技推广成效与科技人员利益挂钩,切实打通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科研选题立项的“最初一公里”和科技成果上山下乡的“最后一公里”。
     
      第五,促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加快延伸产业链、健全价值链,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等。立足农业这个基础,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需要有载体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是农村承载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的重要平台,也是在农村实施创业创新的重要基地。要努力把“三园”建设好,使其在引领现代农业建设、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中发挥“加速器”的作用。
     
      第六,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抓住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相对宽松的难得机遇,加快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把该退的坚决退下来,把超载的果断减下来,把该治理的切实治理到位。“退”是为了更好的“进”,资源环境变好了,也有利于提高可持续的农业生产能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要特别重视农业节水。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加快完善国家支持农业节水的政策体系,加大大中型农田灌排骨干工程节水改造和建设力度,推广田间节水技术和设施,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调动农民节水积极性。
     
      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过程,是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优化完善的过程,也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过程。要立足农业资源不足的实际,通过绿色发展、创新驱动,优化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提高农产品的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健全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要立足农民数量众多的实际,推进种养加结合、产加销一体,以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为引领,延长产业链条,推进产业融合,提升全产业链价值,创造让农民在更多环节分享收益、增加收入的条件,健全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立足农业经营规模小的实际,鼓励农民开展土地合作、入股、流转等,逐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加快服务社会化、生产区域化、产业集中化,形成农业服务规模优势、区域规模优势、产业规模优势,提高我国农业规模效益和竞争力,健全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三、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完善体制、创新机制。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深化农村改革,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
     
      (一)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这是使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前两年,我们先后取消了油菜籽临时收储,开展了新疆棉花、东北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现在,我们还在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取消玉米临时收储,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从实施情况来看,这些改革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既激活了市场、搞活了产业链、提高了竞争力、促进了结构调整,农民种粮基本收益也得到保障。下一步,还要研究完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增加价格政策的调节弹性,让价格真正释放出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信号。改革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是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深刻调整,关系重大、影响深远。既要咬定目标、坚定改革方向,又要有承受风险的心理准备,做好防范风险的工作准备。
     
      (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健全产权制度、加强产权保护,是盘活农村资源要素、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根本措施。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对资源性资产,包括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要继续按照已有部署,抓好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三权分置”办法,保持现有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对非经营性资产改革,主要是探索建立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运行管护机制。对经营性资产,重点是推进清产核资和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真正让农民分享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成果。对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要加强跟踪评估,为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实践支撑。同时,还要搞好集体林权和水权等改革。
     
      (三)改革财政支农投入使用机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多举措都离不开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支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落实党中央的要求,切实保障增加财政“三农”投入,下功夫用好存量,做好“调整”和“撬动”两篇大文章。调整,就是通过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集中力量把最该办的事办好。撬动,就是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药引子”的作用,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对于中长期、低回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探索用未来的政府投入为现在的融资创造条件,撬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资金。用好财政投入,必须加快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要调整补贴导向,改进补贴方式,推动农业补贴由以“黄箱”为主转向以“绿箱”为主,更多补到生产者。
     
      (四)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越深入,对金融支持的要求就越高。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信贷、金融监管等政策,强化考核激励约束,确保“三农”和扶贫信贷投放持续增长。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抵押担保机制,加快农村各类资源资产的权属认定,扩大农村有效抵押物的范围。加快健全政策性担保体系,完善银担合作机制,扩大涉农担保贷款业务规模。针对农村特点,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积极探索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的途径。各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要更好地承担起支农责任和义务,着力健全农村机构网点,适当下放县域分支机构业务审批权限,提高为农服务的针对性。要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积极发展农村小微金融机构,把更多的金融资源引向农业农村。
     
      (五)健全农村创业创新机制。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有力促进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进入农业,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要加大涉农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力度,提高企业、社会资本到农村投资兴业的便利化水平。要完善农村创业创新支持政策,切实将符合条件的创业创新项目纳入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范围。要加强农村创业创新平台建设,整合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创业创新基地。要统筹增量和存量,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合理安排农业农村用地,破解农村发展用地难题。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创新,会出现很多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高“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落实党中央“三农”决策部署作为政治责任,切实把“三农”工作真正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从事“三农”工作的同志,要重视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下大力气开展调查研究,切实增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能力。要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凝聚各方面智慧,汇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大合力,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文/爱农网)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由中国爱农网整理发布,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爱农网-https://www.inong.net/news/show-16885.html 。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信息仅供参考。
    • 
    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或者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邮箱:fuwu@inong.net。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361990391| 邮箱:admin@inong.net fuwu@inong.net
    爱农网 Inong.Net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12-2024 Inong.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爱农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站交流QQ群:222967024 [想在这里出现:请联系QQ:3619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