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农业农村的发展活力得到了释放,吸引了不少优质人力资源向农业领域流动,但从整体上看,农业仍然是效益偏低的产业,从事现代农业的主体力量仍然较弱。统计显示,我国农业劳动者整体文化技能素质不高,参加过专门职业技能培训的较少,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创业型人才严重缺乏。
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消除“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担忧,需要全面提升农业劳动者素质,全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带动的新型农民队伍。可以说,没有大批具有现代农业思维能力和农业经营能力队伍的出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也难以真正补齐跟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全社会不断提高和加强对提升农业劳动者素质的重视与支持,切实解决新型农业主体在成长中的各种烦恼,使“新农民”真正成长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深厚人才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既要造血也要输血;既要谋长远,更要抓当下;既要政府给力,也需社会支持,这是转方式、强产业基础之基。
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首先要推动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一方面,要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多渠道就业,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着力解决新生代、身患职业病等农民工群体面临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要营造有利的环境让有市场理念、有经济实力、懂技术善经营、有带动能力的城镇优质人力资源进入农业创业就业,尤其是鼓励新乡贤回乡反哺家乡,为农业改革发展助力。在这一过程中,要整合落实支持农村创业创新的市场准入、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用地用电、创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优惠政策。鼓励各地建立返乡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客服务平台,开设开放式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
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其次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做到“教育先行、培训常在”。教育培训是提升农民素质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手段。既要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还要加大对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示范带动能力。其中,要特别重视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在提升途径上,要由学校教育向成人职业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相结合转变。二是在提升目标上,要由单一技术向经营管理、文化素质等综合能力转变。通过多种途径,建立与农民发展和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农民终身教育体系,探索适合成人学习特点和农业生产规律的“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的教育培训模式,提高农业劳动者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理念改造传统农业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推进培训政策创新。推动农民培训以教师课堂培训为重点向乡土型人才在生产现场培训为重点转变,把对农民的培训与完善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结合起来、与典型带动结合起来,让科技人员手把手地教,让致富带头人言传身教,让经济组织在组织生产经营中教,这样才能让农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进一步看,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更为深层次的是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营造良好环境。在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中,财政和金融具有协同效应,要通过创新探索试点,实现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的“双轮驱动”,让新型主体不再为钱发愁。一方面,今后我国新增的农业补贴,可考虑进一步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另一方面,还要通过丰富资金供应主体、创新资金供应方式等来解决农村金融“缺血”问题,引导更多资本进入农业,为新型农业主体提供资金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