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
夏涛表示,发展现代农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加快建设“留得住、用得上、养得起”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
目前农村实用人才约1300万人,总量严重不足,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农村急需的经营型、技术服务型、技能带动型人才较为短缺,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此外,“人才分布呈现出自南向北、从东到西递减趋势,且多集中在经济较强的乡镇、交通便利的城郊,偏远地区农村的实用人才相对较少。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比仅12%左右,素质总体不高,人才老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夏涛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之间的收入、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差距拉大,农村地区很难留住人才,大批优秀农村青年跳出农门,进入城镇就业创业,农村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要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夏涛建议,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村教育培训网络,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各类人才培训工程,“可以发挥各级农广校、农业职业技术学校等专门机构作用,引导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农业企业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在此过程中,尤其要加强对农村急需实用人才的培育,着力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科技服务人员、营销能人、生产能手、社会管理人员等各方面实用人才。
夏涛建议,要设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基金,推行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模式;要创新农村实用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机制,让各类人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要加大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和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推进力度,将农村实用人才列入各类优秀人才评选表彰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