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省湖南,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党中央、国务院对湖南农业十分关心、寄予厚望。
去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殷殷嘱托,要求湖南“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一年来,省委、省政府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3个“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努力提升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加快农业转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谋划精细农业发展之路,开启农业现代化新篇章。
“百千万”工程,推进农业转方式
春风吹,地温升,又到春耕农忙时。可眼下的三湘农村,田间依然静悄悄。
韶山市善扶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毛泽富告诉记者,在“百企千社万户”工程的扶持下,合作社已有40多台农机,春耕只要忙几天,种田千亩也悠闲。
农机来帮忙,春耕不见忙。过去一年,湖南着力实施3个“百千万”工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实施“百企千社万户”工程, 重点扶持100家龙头企业、1000个现代农机合作社、10000户家庭农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实施“百片千园万名”工程,建设100个农业结构调整示范片,创建10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选派10000名农业科技人员下乡,破解科技入田难题。
实施“百城千镇万村”工程,以100个县级以上城市为主中心,以1000个乡镇为次中心,带动周边10000个村,打造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
在“百千万”工程扶持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速壮大。去年,全省农民合作社从3.8万个增至5.59万个,认定家庭农场1.5万家,带动农业迈向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农村土地确权到户,全省逾四成耕地流向大户手中。种养上规模,新型农民换“脑筋”,农业生产转方式。
“机械替人”,种田轻松。全省农机总数已达800多万台(套),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
科技入田,增产增收。 9097名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对接产业搞服务,去年转化科技成果240多项,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贡献率达到60%。
加工增值,效益翻番。全省去年农产品加工业完成销售收入1.35万亿元,跻身全国七强。全省种粮大户最多的益阳市,全国种粮标兵以自己的名字创品牌,“进良米”“青年米”“德辉米”走俏,实现了从卖原粮到卖品牌米的跨越。
美丽乡村,生态休闲。全省涌现1084个美丽乡村、4300多家休闲农庄,从“种吃的”到“种看的”,从“卖产品”到“卖风景”,不仅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还提供生态之美、休闲之趣。
抓实“百千万”工程,省委、省政府今年新增2亿元,在洞庭湖区推进大平原机械化作业;重点建设1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园和150个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落实“万名”工程,构筑科技入田长效机制;继续创建332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百千万”工程,为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厚植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供给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
“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省委、省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遵循,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为提升农业供给质量效益,湖南去年主动调减水稻种植面积50万亩,发展优质稻1500万亩。虽然全年粮食总产减少10亿斤,但湘米品质得到改善。最多的一年,湖南生猪出栏逾8000万头,去年仅出栏5920.9万头。总量减了,规模养殖占比高了,现代化猪场似花园。
做“减法”的同时,做好“加法”。改良老橘园、老茶园36万亩,高效经济作物面积增加近1000万亩;新增人工草地75万亩,牛羊草食牧业稳步发展;开展“水稻+”示范,稻鱼、稻鳅、稻虾的种养面积达到204万亩,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
过去一年,湖南加大特色农产品开发。生态米、有机茶、富硒菜、放心肉、瘦身鱼、低温奶,丰富了供应链、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
今年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省委、省政府更是及早谋划,着力解决农产品结构性失衡等问题。
2月3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就来到省农委,调研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工作。
针对农产品“多的不优、优的不多、缺的不少、少的很贵”,省委、省政府提出“稳粮、优经、提养”,减少低端、无效供给,增加高端、有效供给。
“稳粮”。牢牢守住永久基本农田不被占用和毁坏的底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提升耕地地力,着眼“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产能;主攻高档优质稻和特色旱杂粮,满足人们“吃好”的需求。
“优经”。改造中低产的老橘园、老茶园;做大做强蔬菜、油茶产业;扩面提标“湘九味”药材;壮大有独特资源禀赋的小水果、花卉苗木、森林食品,打响一批高效经济作物品牌。
“提养”。稳猪保禽促牛羊水产,生猪产业向湘西、湘南等环境容量大的地方发展,力争全省年出栏量稳定在6000万头左右;发展牛羊等草食牧业,提升“名特优”水产占比。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让三湘田野充满新希望。
主攻精细化,提质增效强产业
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未来5年,湖南要打造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近年来,湖南按照四大功能板块布局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长株潭都市农业区、大湘南特色农业区、大湘西旅游特色农业区。发展精细农业,四大板块功能区分更细,特色更鲜明,有利于区域化、特色化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
湖南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龙山百合、湘潭湘莲、炎陵黄桃、攸州麻鸭、武冈铜鹅、浦市铁骨猪等,虽然成为市场上的“阳春白雪”,但规模太小,产业还不强。走集群化、专业化发展之路,各地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格局,精细对接市场,扩大生产规模,擦亮特色品牌,培育产业竞争力。
按照省委、省政府描绘的蓝图,未来5年湖南将多管齐下,推进精细农业发展,打造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生产技术更精细。改变过去依赖大肥、大药、大水的粗放方式,推广良种良法良技,精准高效施肥用药,将标准化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提升农产品优质率。
经营管理更精细。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行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专业化服务,构建“小生产大服务”的“企农”“社农”联合体,提高劳动生产率。
业态发展更精细。推广稻田养鱼、林下养禽、水面种菜水下养鱼虾等模式,引导农民念好“山水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形成种养良性循环,走通高效农业致富路。
要素配置更精细。合理配置耕地、资金、科技等资源,实现效益最好、成本最低、见效最快,实现要素使用效益、效应最大化。
市场对接更精细。市场信息入户,为农民“种什么、种多少”提供导向;加强冷链物流、专业市场建设,发展电子商务进村,促进农产品会展营销,推进湘品入粤入沪进京进港。
纵观国际国内,特别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其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无一例外都是走精细农业的路子。农业专家称,未来5年,湖南以精细农业为引领,找准了突破口和着力点,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