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平台建设,持续提升原始创新力
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从1998年开始发展优质小麦,现在全县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已达50万亩。2016年2月,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评估,“延津强筋小麦”区域品牌价值达17.55亿元。
“在这里,你能明显感受到农民对科技的重视。科技人员在这里讲课,根本不愁没人听。”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副所长雷振生说。
目前,我国粮食产量、进口数量、库存数量“三量齐增”,不仅财政压力大,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粮食“去库存”任务十分艰巨,我国粮食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矛盾转变为结构性矛盾。
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我省要抓住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加大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力度。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功能基因组学、分子育种、高效节本、疾病防控等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持续提升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
雷振生说,现在传统要素投入的边际收益越来越低,资源和环境约束越来越紧,劳动成本刚性增加,要想打破这些制约发展的“天花板”,就必须依靠科技的创新和运用来实现。
多策并举,增加农业科技供给力
农业技术再先进,落实不到“田间地头”就等于零。
西华县奉母镇是当地主要的粮食生产区,甘薯种植面积大,依托甘薯种植发展起来的“三粉”(淀粉、粉条、粉皮)加工已成为当地的特色支柱产业。几年前,受甘薯病毒病等影响,农户种植的甘薯减产一般在80%以上,甚至绝收。
在此情况下,省农科院在当地开展“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派出该院植保所、粮作所和加工所的专家团队,培养出“脱毒商薯19”等10多个甘薯脱毒新品种。专家在指导农户种植脱毒新品种的同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加强田间管理,采取一系列防虫防病和肥水管理技术。
2016年,实施区域种植的甘薯没有危险性病毒病SPVD发生,其他常见病害也得到有效控制。经专家组对百亩商薯19示范方的测产,夏薯平均亩产2719.16公斤,春薯亩产4263.08公斤,单产高于未脱毒普通甘薯10%~15%。
省农科院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处处长卫文星说,我们有很多科技成果,需要用最迅速的方式,能够送到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
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我省将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引入项目管理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
开发人力资源,培养现代青年农(林)场主
“近来,随着国家不再对玉米实施托市收购,玉米价格应声下跌成了检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素质的‘试金石’,技术和管理水平正在成为农业规模经营的盈亏平衡点。由此可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依靠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来实施。”省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处副处长朱攀峰说。
他说,我省目前农村青壮劳动力仍以外出打工为主,农业生产“副业化、兼业化、老龄化”问题突出,新时期“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亟待破解。
当前,我省急需构建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创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根据不同层次需求开展“精准化”培训服务,为建设现代农业大省提供人才支撑。
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今年我省将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等培训计划,全年培训20万人以上。积极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探索构建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