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三个作用,推进职能公益化。一是后台作用,通过调研、试验、示范、推广四个阶段,为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做出决策、制订政策,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平台作用。通过调研、合作、创新、共享,为各方农机、农艺科技组织共同开拓创新提供基础支持。三是前台作用。通过调研、总结、集成、落地,为管理部门、技术推广者、生产经营者提供前导支持。
做好三个拓展,推进领域全面化。一是概念拓展。充分认识农机引领、桥梁、服务属性,不断拓展农机内涵。二是产业拓展。积极跟进具有生产功能的产业生产、种业发展、农加工等高效产业,具有生态功能的耕地保护、节约农业、资源化利用等生态产业,具有生活功能的农机科普、观光体验等休闲产业,具有示范功能的园区建设、基地打造、合作社建设等科技产业。三是地域拓展。与天津、河北两地农机鉴定和推广部门共同推进京津冀地区农机鉴定、农机推广、农机信息、农机社会化服务一体化发展,共同促进三地率先整体在全国实现机械化。
突出三个重点,推进重点全程化。一是蔬菜产业全程化生产。围绕露地生产、大棚生产、温室生产三种模式,重点推进以甘蓝和大白菜为主的露地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推广。二是调转产业全程化跟进。围绕甘薯、草莓、中药材、鲜食玉米等高效产业,重点突破产业发展过程中节本、增效的关键环节机械化瓶颈。三是高端人才全程化培养。围绕管理、科技、实用三类人才,培养出管理人才识业务、科技人才懂管理、实用人才宽视野的综合性队伍。
围绕三种方式,推进方式集成化。一是工作方式集成化。围绕大农机概念和综合性人才培养,既要将系统内部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有机融合,又要团结科研院所、创新性企业、生产经营型组织力量。二是推广方式集成化。围绕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和信息化融合以及集成就是创新的思想,既要将先进的农机装备、技术与农艺技术、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又要整合政策、基地、项目、人才等资源。三是宣传方式集成化。围绕农机文化建设,既要统筹系统内部宣传素材、培养宣传队伍、整合宣传平台,又要通过项目合作、基地共建等方式充分利用系统外部资源。
注重三个建设,推进主体多元化。一是加强公益性推广机构建设。积极争取各级投入,逐步提高市、区两级公益性农机技术推广服务能力。二要加强多元化推广主体建设。通过购买服务、招投标、定向委托、资金补助等方式,引导生产企业、科研院校、农机合作社等多元社会力量开展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发挥多元主体的社会责任。三是提升京津冀农机合作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农机鉴定一体化、技术推广一体化、社会化服务一体化,实现三地农机产品鉴定统一办法,主推技术统一规范,作业质量统一标准,搭建资源共享、技术集成、服务周到的合作平台。
加强四种服务,推进服务多样化。一要开展多样化的鉴定服务。既要做好常规的定型鉴定、推广鉴定,又要尝试选型鉴定、专项鉴定,也要探索科技成果鉴定新方式。二要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化服务。既要升级大田作物规模农机化作业服务水平,又要推进园艺产业农机专业化服务,也要鼓励和引导专业合作社、科技园区探索新的生产模式、经营模式。三要开展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围绕农机化、信息化融合以及“互联网+现代农业”,既要做好农机系统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又要大力推进农机智能化发展,也要加强农机作业数据、环境数据、管理数据监测。四要开展多样化的教育培训。既要与社会力量结合,又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也要与基层农机化培训机构结合,不断扩大农机职业技能鉴定领域、努力培育一专多能的新型农机实用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