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的包装袋上印有二维码,扫码可以了解产品来源信息。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注重平台建设,广州各郊区已进行了尝试
农业也有“黑科技”:水培蔬菜 可防重金属污染
绿垠公司董事长、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刘士哲介绍,水培相对于传统的土培,可有效防止重金属等污染。植物吸收的是含有植物生产所需营养元素的营养液,吸收更快、更均匀,生长周期比传统土培要少四分之一以上。
新快报记者在绿垠公司的温室大棚内看到,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水管被放置在离地一米多高的架子上,每根水管上都有等距且规则的开口,一株株的植物直接种在开口处。营养液从水管一侧的尽头流入,一次无法吸收完的营养液可被循环利用。水培菜苗与普通菜苗的培育大为不同,水培菜苗是用椰糠(椰子壳打碎而成)和珍珠盐构成的育苗基质培育。蔬菜长成后,育苗基质会残留在根部。育苗基质经剥下、消毒等工序后,可用于培育蘑菇、鱼腥草等。
刘士哲把手伸进管道下方地面的“废弃”育苗基质内,随手就抓出几条鱼腥草根。“把水培的管道放在离地一米多高的地方,除了防虫,还可以立体利用其下方的空间。”他说。
一筐菜谁播种何时施肥 扫码就知道
广州市增城区小楼人家农民集约创业农业园区的北边是现代设施农业区,广州绿垠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垠”)的一个生产基地就位于该区域的约场村。绿垠从2013年进驻至今,已建成200多亩的水培蔬菜基地。
新快报记者在现场看到,200多亩的连栋塑料薄膜温室,分为圆拱屋面连栋塑料薄膜温室、锯齿屋面连栋塑料薄膜温室。对于完全依靠自然通风降温的温室,最大限度开启温室四周的通风口是设计和运行管理的要点。同时,为了避免害虫进入温室,在所有温室的通风口和入口均设置了严密的防虫网,在防虫网的下部还吊挂了重物,避免防虫网被风吹起。
在生产基地的一个包装车间内,新快报记者看到一包待售的“水耕芥菜”,这一包普通的蔬菜上贴有3个标签。绿垠公司董事长、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刘士哲介绍,3个标签中,一个是农业部制作的“无公害农产品”防伪标签,消费者购买后,可撕开获取其背面的验证码,用手机发送短信验别真伪;另一个是公司员工的代码,通过该代码,可了解到是哪位员工对菜进行包装;第三个标签包含一个二维码,扫码后即可通过广州市农产品安全溯源公共服务平台找到这包菜的产商、甚至是何时施肥等信息。另外,其公司还建立了内部档案,哪筐菜是谁播的种子,选用了哪一批种子,都有记录,“下一步,我们将把这些记录电子化”。
除无土栽培蔬菜基地外,小楼镇还引入河洞72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200亩智能光控火龙果基地、青迳养龟基地、正隆娃娃鱼养殖基地等。该园区从2012年连续四年获得广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专项资金共计3770万元,批复12个项目,主要建设园区基础设施,改善园区环境,为园区提升及招商引资打下坚实基础。
来农业园区买菜兼游玩
都市人最爱
在丰华园的出入口,趁着节假日前来游玩、购买农产品的市民不少。在名优农产品一条街,新快报记者看到,摊位上蔬果、盆栽、花卉、龟鳖等应有尽有。市民张女土告诉记者:“来到农业园区,远离城市的繁忙喧嚣,特别舒适开心。” “丰华园已在网上开了微店,需要什么产品,通过微信就可以订,我们会把东西直接送上门的。”沈汉华一边说,一边顺势递上名片。
“这其实就是白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缩影。”白云区国规局总工程师钱之皓说,处于广州这个大都市中,白云区正是瞄准了都市人群对食品安全和休闲观光的需求,将生态农业和观光等结合,走出了“农业+”的新路子。
近两年来,白云区形成了一整套与土地高效开发相适应的规划、政策、制度、操作办法,进一步推动了土地利用从无序低效向有序高效转变,为有效盘活土地存量,在存量中求增量,使之成为新的发展载体提供了可能。
钱之皓告诉新快报记者,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农业+”已成为白云区推进农村改革的试金石。丰华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园,不仅为推动广州市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起到了示范作用,更是加快了农民致富步伐,助力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有望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为了向基层和乡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白云区国规局近日已在人和国土规划所开展事权下放试点工作,重点优化业务流程及业务下放工作,以“流程最优、环节最少、时间最短、服务最佳”为目标,在缩短办理时间、科学设置岗位上挖潜创新,为群众提供快捷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