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着力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头戏。目前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还不够高,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高人力成本、高土地成本、低农业机械化率,造成农产品价格倒挂。着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是我省农业工作的重点之一。
据悉,我省将主推粮食作物、果业、畜牧、茶叶、油菜等全程机械化技术的10大技术,强化农机、农艺、信息化技术融合,加强适宜丘陵山区、设施农业、水稻油菜、畜禽养殖农机装备研发和机械化技术推广,加快突破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瓶颈,推进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集成应用,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增加大马力拖拉机和深松机具数量,大力推进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积极开展秸秆机械化饲草化利用和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示范。
农村居民收入仍是民生“短项”
纵向比,9396元比上年的8689元增加了707元,增速8.1%;更是2006年2260元的4倍还多。2006年到2016年的这十年,不论是“十一五”期间落实的“民生八大工程”,还是“十二五”提出的“每年新增财力80%投向民生”,抑或“十三五”期间“富裕陕西”的建设以及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都是省委、省政府几届领导班子执政理念的升华——“强省更要富民”。10年来,3800多万三秦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特别是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使得厂房日渐增多,大棚起伏连绵,种田讲求科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几近成为记忆,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但是,横向看,9396元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全国排第26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967元,仅为全国的76%。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多年来,农民的腰包鼓不起来,一直是困扰我省“三农”发展的最大难题。
据介绍,在农民收入四大构成中,转移性收入短时期内不可能有大的改善,经营性收入受制于农业质量效益不高的影响,增长后劲不足。眼下要把重点放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上,而这两项恰恰是我省的“软肋”。对财产性收入而言,目前我省一半左右的行政村是集体经济“空白村”,农民通过租赁、分红等途径增加财产性收入寥寥无几。对工资性收入而言,由于本地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就业渠道不畅;受大环境影响,外出务工则要么揽不到活儿,要么揽到活儿工资也不高。2016年,我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由连续8年的两位数下降到8.1%,保持高增速的难度仍在持续加大。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何扭转“敢纵比、怕横看”的尴尬局面,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缩小与全国先进地区差距,成为我们“追赶超越”绕不过、躲不开、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今年确保实现88.5万人脱贫
记者还在会议上获悉,我省今年将通过精准施策,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确保实现88.5万人脱贫,13个贫困县实现“摘帽”。
2017年是我省脱贫攻坚承上启下、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省上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脱贫攻坚是一项极其重要、极为严肃的政治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要认识到脱贫攻坚对我省来说是最大的发展机遇,更是以补齐短板的“一子落”推动发展“全盘活”、实现追赶超越的关键一招。
省上要求,要打好今年的脱贫攻坚战,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力亲为推动工作,把看齐真正落实到脱贫攻坚的具体行动和精准脱贫实效上,落实到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上;要强化目标引领,在系统谋划的基础上更突出差异化举措,围绕脱贫目标因地制宜,因户因人落实帮扶措施;要强化问题导向,不高估成绩,不低估困难,严防急功近利;要强化脱贫实效,实字当头,以干为先,狠抓落实。在实际工作中,扶贫对象要一户一户抓实不留死角,扶贫措施要一件一件落实不挂空挡,扶贫资金要一分一厘到位不跑冒滴漏,脱贫标准要一项一项检查不打折扣,确保实现88.54万人脱贫、13个贫困县“摘帽”。
据会议透露,我省今年除了安排要脱贫“摘帽”的13个县以外的其他县,如果达到了脱贫摘帽的要求,也可以按照贫困退出程序,逐级申请验收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