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爱农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国内农业 » 正文

    守望丰收的稻田 记双辽市水稻研究所所长余洪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2-05    资讯整理:爱农网    
    导读

    双辽市是一个以玉米为主要作物的农业产区。上世纪70年代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稻治涝,当时全市水稻栽培只有3万亩,如今已经发展到30万亩,产量由亩产750斤增长到亩产1500斤。水田生产在全市农业生产比重三分天下有其一;过去双辽市种植水稻主要是沿河乡镇,现在大面积的盐碱地上水稻飘香,使以稻治涝、以稻治碱成为奇迹,成为现实;水稻生产各个环节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由旱育苗变成水稻钵盘育苗;从人工插秧、人工收割到全部机械插秧收割,也是在最近短短几年时间实现的,水稻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2000年完成了从立项到开发种植和获

       双辽市是一个以玉米为主要作物的农业产区。上世纪70年代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稻治涝,当时全市水稻栽培只有3万亩,如今已经发展到30万亩,产量由亩产750斤增长到亩产1500斤。水田生产在全市农业生产比重三分天下有其一;过去双辽市种植水稻主要是沿河乡镇,现在大面积的盐碱地上水稻飘香,使以稻治涝、以稻治碱成为奇迹,成为现实;水稻生产各个环节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由旱育苗变成水稻钵盘育苗;从人工插秧、人工收割到全部机械插秧收割,也是在最近短短几年时间实现的,水稻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2000年完成了从立项到开发种植和获得国家绿色稻米认证;从普通食用大米到了绿色食品的转变,只用了一年时间。这些都是一个年轻的高级农艺师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中完成的,他就是双辽市水稻研究所所长余洪滨。
     
      1991年,23岁的余洪滨毕业于吉林省农业学校农学专业,同年,他被分配到双辽市农业中心工作。1999年3月,他参与筹建了双辽市水稻研究所,从那时起,他就一直从事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普及工作。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成长历程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记录着双辽水稻生产的发展过程。
     
      当时的农村工作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农民群众大多数遵循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科学意识淡薄,相信老办法稳妥,新科技普及工作比较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余洪滨走遍了全市沿河乡镇的大小村落,把他的所学和实践经验耐心地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用实际效果说话,使广大群众深受启发。双辽市委成立了水稻专门研究机构,余洪滨成了研究所第一批专业研究人员。
     
      2000年余洪滨担任所长以后,他意识到,每一项研究成果都关系着千家万户农民群众的年景希望、生活质量和经济收入,同时也关系着全市整个农村摆脱贫困奔小康的发展进程。余洪滨团结并带领全所同志认真学习新技术,努力专研业务知识,逐步提高全所技术人员整体素质,提高科技指导水平。在实际工作中,他能够坚持虚心向老科技工作者请教学习,经常到老专家刘志孝那里登门讨教,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和业务水平。同时,他坚持带领全所科技人员深入全市水田乡镇、每个村屯、农户、田间地头,开展全方位的科技培训和科技指导,每年下乡不少于200天,为农民开展科技培训1000课时以上,使沿河乡镇的水田区科技培训率达到了85%以上,从而使全市水田区农户种植水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水稻产量随之逐年上升。
     
      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和开发新项目过程中,余洪滨不怕苦,不怕累,经常跋涉在泥泞的水田中采土取水,化验分析,匹配最合理的水稻品种,力争每一块土地都能成为抗病高产的水田。春天,他卷起裤腿,在冰冷的水田里一站就是一天;夏天,他泡在田头观察水稻生长变化,烈日晒黑了他身上的皮肤全然不顾,成为广大群众贴心人。多年来,余洪滨累计推广钵盘育苗抛秧技术近300万亩,推广水稻优良品种几十个。
     
      1999年初春余洪滨引进了钵盘育秧技术在那木乡进行实验。这种育秧技术开始许多农户不愿意接受,觉得还是庭院大棚育秧顺手稳妥。为了使广大农民尽早接受这一水稻育苗先进技术,余洪滨自己拿出1万元做示范。在示范过程中,余洪滨吃住在农民家里,面对面地传,手把手地教。第二年,全市水田区全部普及了钵盘工厂化育秧技术,仅此一项,全市每年营养土和塑料薄膜材料等可节省育秧投入1000多万元。
     
      2002年,余洪滨在服先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盐碱地上搞起了水田开发。在开发改造过程中,余洪滨针对不同地块土质,采用秸秆还田和酸性有机肥活化土壤,以达到补充土壤中钙离子和钠离子、适宜水稻栽培生长目的,并且推广抗盐碱水稻品种。经过栽培试验,不但可以满足水稻生长,而且每公顷可省肥30%,节水50%以上,用工每公顷可以节约300元。综合效益,每公顷水田水稻产量达到2万斤,产量仅次于沿河乡镇,使服先镇结束了境内不生产稻米的历史。现在全镇已经利用盐碱地开发水田500公顷,成为该镇农业生产重要组成部分。在该镇以稻治碱开发水田过程中,已经在服先镇种了8年水稻的刘洪波对余洪滨的评价是“救急医生”,农民生产遇上难题,给信就到。2015年太和村农民马青彪带头承包了村里70公顷盐碱涝洼地,秧苗返青以后起了虫子,不知道咋防治。马青彪用手机把秧苗病害拍下来以后传给余洪滨,余洪滨见了,立刻把防治药剂送到太和村,使马青彪的水田得到了及时防治。
     
      十几年来,余洪滨根据双辽水田区土质实际,精心撰写的研究报告和培训讲稿不下百余万字,开办培训班为农民为稻农讲课几千课时,他还经常带队去田间手把手的教给稻农新的栽培方法。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在知识进取上不断充实完善自己,1995年6月,他完成了吉林省农业大学大专农学专业本科全部课程,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随着余洪滨的不懈追求与潜心研究,他的工作业绩突出,科研硕果累累。从2002年到现在,他参加了完成双辽市A级绿色食品优质稻米开发及配套技术推广,获得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三等奖;编绘了双辽市水稻高产栽培模式图;先后参加完成了5个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水稻新品种栽培研发并获得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等奖项。2012至2013年完成了国家“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专项技术培训”项目,该项目为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强化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科研的道路上余洪滨没有因为接连得到了骄人的成绩而停下奋进的脚步。2014年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主持完成的“松嫩平原瘠薄农田水土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成果获2013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随着水田开发面积逐渐扩大,水稻的产量也随之持续增加。2000年余洪滨投入3万元率先在全市搞起了绿优米开发。绿优米开发,要求农民大量使用农家肥,推广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性诱剂和杀虫灯,达到生物防治效果。限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少下肥和少撒药,势必要影响产量;产量减少了,咋增收?为了消除农民后顾之忧,余洪滨带领科技人员分别深入到农户,和农民群众讲道理、论发展,细算经济账。发展绿优米,通过科学施用农药化肥,增加稻米的有机含量和稻米品质,从而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并在吉林农校的帮助下开发了“金沟”牌绿色A级大米,多次跑北京农业部和国家专利局。为了确保稻米的绿优标准,余洪滨要求农民科学施肥,限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此举在四平地区尚属首次。产品通过包装,每市斤27元,比普通大米价格高出10倍以上,远销到全国各地。
     
      余洪滨说:“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其实就是要充当好农民增收稳产信得过的‘信使’,不能把不可靠、有风险的农业科技信息传递给群众。我所做的一切,不仅要为农民利益负责,还要为自己的人格负责,更重要的还要为党和国家的形象负责。”
     
    (文/爱农网)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由中国爱农网整理发布,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爱农网-https://www.inong.net/news/show-16408.html 。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信息仅供参考。
    • 
    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或者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邮箱:fuwu@inong.net。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361990391| 邮箱:admin@inong.net fuwu@inong.net
    爱农网 Inong.Net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12-2024 Inong.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爱农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站交流QQ群:222967024 [想在这里出现:请联系QQ:3619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