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玉米临储政策要取消,就改种水稻,虽然打井等投入增加,但是水稻价格比玉米高出几倍,种水稻的每亩收入达到500元。”他说。
黑龙江省是中国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2016年以来,黑龙江省实施“市场化价格+生产者补贴”的新机制,玉米阶段性过剩的情况有所缓解,种植业结构调整初步取得成效。
图为在黑龙江省江川农场,飞机在稻田上空进行航化作业。王建威摄
今年是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今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大任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位列其一。
一场农业领域的改革正在深入推进。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全局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影响,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后者能取得多大成效。
近些年来,中国在农业领域发展迅速,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步伐。
然而,中国在农业领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中国农产品进口量与库存量不断增长,居高不下;传统农业发展动能减弱,新动能有待培育;农业发展过度依赖资源消耗,需要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不断转变等。
李国祥指出,中国农业主要矛盾正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目前需要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黑龙江省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据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统计,2016年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共调减1922万亩,而高淀粉、高赖氨酸加工型专用玉米突破9000多万亩,20多个水稻优质品种达到4000多万亩,优质高蛋白实用型大豆增加1155万亩。
十年前,中国东北四省区开始实行玉米临储政策,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当年的玉米临储价格颇具“吸引力”,东北大量玉米进入了国储库,而大量进口玉米及其制品进入市场。
随着“市场化价格+生产者补贴”的新机制不断完善,国内玉米价格持续下降,这给相关农产品加工企业带来利好。黑龙江成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从事氨基酸、赖氨酸等动物饲料添加剂生产已有20多年。去年,公司首次将年加工量提升到了75万吨,比往年翻了一倍多。
玉米价格逐步与市场接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收入。对此,黑龙江省严格落实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按照每亩153.92元标准给予农民补贴,去年全年补贴总额达148.72亿元。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赵勤指出,这些有益探索正让以往“一粮独大”的农业种植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对于缓解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具有带头示范作用,也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需要解决阶段性供过于求的问题,更需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调优产品结构,促使农产品供给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
同为农业大省的江西,在2016年宣布开始开展绿色生态产业标准化建设运动、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等“十大运动”,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并提出到2020年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1000个以上、绿色食品600个以上,打造出一批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核心品牌。
当地一些种粮大户开始寻求在种植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的突破,谋求转型发展。江西抚州市临川区罗针镇丁湖村种粮大户李检发经营着2000多亩水田。两年多来,他种粮的纯收入以每年10%的幅度在下降。
2016年李检发瞄准优质大米市场,注册自己的品牌商标,通过委托粮食加工厂生产,销售自产的绿色大米。通过当地农产品电商平台,他以10块钱/斤左右的价格销售了四五十万元大米,初步打响了自己的品牌。
“我准备今年自建大米加工厂,进一步降低成本扩大利润。”李检发说。
然而记者采访发现,像李检发这样顺利实现转型的种粮大户目前还是少数。江西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尹小健表示,主要原因在于经营者自身文化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今后各级政府应该进一步增强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正在中国农业领域发生的这场深刻变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30多年前安徽凤阳小岗农民率先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举措在当时拉开了农村改革大幕,奏响了中国改革的序曲。
工作人员在河北省昌黎县的一个蔬菜基地大棚内给西红柿整枝打杈。近年来,昌黎县在推进供给侧改革过程中,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市场+基地+农户”的新型模式,帮助农民增收。杨世尧摄
李国祥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其存在相似之处,即两者都是在农业领域根本性的变革,都是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现发展,两者的重要性可以相提并论。
“如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取得成功,将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对整个中国的改革发展起到引领作用。”李国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