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冠县以聊城创建‘森林城市’为契机,大手笔建设森林城乡,全县绿色家底不断殷实,使城市环境日渐宜居,老百姓的生活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冠县最重要的潜力是生态潜力,最珍贵的家底是绿色家底。保护好绿水青山,打造好金山银山,是实现脱贫攻坚、富民强县、同步小康的必由之路。”冠县县委书记牟桂禄说。
绿色是最靓底色,生态是最大潜力
初冬时节,漫步清泉河畔,两岸尚未褪去绿色的植被,让人感觉不出一丝寒意。清泉河,这座横贯县城东西十公里、碧水荡漾、绿浪淙淙的“城市之肺”,在冬日里依然生机勃勃。
这种生态的改善不仅发生在城区,也发生在冠县每一个村庄、每一条道路、每一条河流。冠县按照“高标准、全绿化、乔灌结合、立体生态”的空间绿化布局,全面实施了森林进城围城工程、水系绿化提升工程、道路绿化工程、镇村绿化美化工程、道路绿化工程等五大工程。
毛白杨、白蜡、金叶白蜡、红叶多头椿……驱车行驶在冠县临莘路定远寨镇路段,道路两旁每隔1000米更换一个树种。“明年春季,树下还要栽植油用牡丹,到时候这条路就是一条绿色风景长廊。”定远寨镇林业站长许恒才介绍说。
今年以来,该县累计投资1.3亿元,完成春季植树1400万株、育苗1700万株,森林覆盖率提高3个百分点,使全县林地面积达到45万亩,绿化示范村540个。已初步呈现出城区、近郊、村镇绿化交相辉映,水网、路网、林网绿化纵横交错,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三林共建的新格局。
据了解,城市森林植被作为城市之“肺”,它具有释放氧气、净化空气、过滤尘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众多生态功能。冠县不仅为群众创造了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生活环境,更是搭建了一座天然氧吧,百姓对此拍手称赞。
坚守绿水青山,造就金山银山
今年9月,全国毛白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冠县成功举办,引领了毛白杨科技产业化的“二次革命”。作为毛白杨之乡和我国第一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冠县对育苗这一“绿色”生金的产业十分重视。冠县与北京林业大学共建了“华北平原林木良种创新与示范实践基地”,开展毛白杨基因图谱构建、杂交育种、基因测序等科学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冠县整合县域内苗圃和林地、路域资源超过3万亩,并与北林大达成协议,通过“北林雄株1号”“北林雄株2号”白杨雄株等林木新品种栽培和良种繁育试验示范园建设,着力打造毛白杨雄株良种苗木产业,进一步放大冠县毛白杨品牌优势。
“毛白杨是我们的优势产品,但我们也正努力走多样化、良种化、常绿化、彩叶化的发展路子。”冠县苗木科技协会会长王瑞堂介绍说。在冠县,绿化苗木正在成为更多人的“致富苗”,据统计,该县现有苗木产业从业人员1.8万余人,面积8万多亩,年产值达3.8亿元。
“绿色”不仅生“金苗”,还能结“金果”。东古城镇田马园村村民李书旺种植了7亩大樱桃,年平均收入达7万元。靠着这些收入,他在村里盖起了二层小楼,开上了小轿车。为扶持大樱桃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冠县支出4700多万元补助种植户,并建立“大樱桃良种良砧矮化苗木繁育基地”,实现大樱桃良种本地育苗。目前,冠县已发展大樱桃3万亩,年产值2.4亿元。
丰富的林果资源不仅造就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生态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万善乡的樱桃林,每年五月,红宝石般的樱桃挂满枝头,采摘游火爆异常。兰沃乡的万亩梨树春季堆雪铺玉,夏季飞甜流香,位于其中的中华梨园更是以“春赏花、夏看绿、秋尝果、冬品树”的独特景致闻名全国。
创新机制保障,让增绿成常态
“年年栽树不见树”是绿化工作中的一大怪象,其背后更是产权不清、群众利益受损等各种现实难题。对此,冠县探索创新三项机制,从“增绿”到“保绿”,一整套长效机制,让美丽环境成为常态。
创新投资机制,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冠县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新型投资模式。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冠县引导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森林城市建设,打好绿化造林的资金底子。许恒才说:“我们镇的绿化树苗由3家园林绿化企业投资,按统一规划选种、种植,镇政府只是在土地流转方面投资,在林木种植、养护方面没花钱,还能分成,通过这一模式,全镇流转了3478亩土地用于植树造林。”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解决“地从哪里出”的问题。冠县把路域绿化用地全部进行土地流转,破解路域林带保不住难题。2015年以来,冠县共流转土地约2.8万亩,使之成为绿化专用田,冠县在土地流转价格、流转后收益的分成、苗木的管理等方面充分保障群众的权益,让土地流转的过程成为深化认识、推动工作的过程。
创新管理机制,解决“成活率”的问题。为避免“年年栽树不见树,年年栽在老地方”的现象,冠县按照“谁绿化谁所有、谁经营谁得利”和“树随地走”原则确权发证,不仅栽好树,而且管好树,确保造林成活率。今年6月,全县林业、财政、考核、纪检等部门联合进行了林业生产大检查,对县域内的水系、村庄、经济林等进行全面检查,保证苗木的成活率在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