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王厚江这样的贫困户得以脱贫的主要原因,得益于该县探索创新的直补到户、龙头带动、资产收益、入股分红、旅游带动、转移就业等六大产业扶贫新模式。
据了解,保康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489户83075人,计划2018年底脱贫摘帽。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将有7000户1.88万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可实现脱贫。
自力更生有奖补,农户脱贫信心足
“苗子长起来了,日子有盼头了!”看着高岭上103亩齐腰深的杉树苗绿油油,保康县黄堡镇张家沟村56岁的黄清华和老父亲黄义祥,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由坐等政府救济到自力更生谋脱贫,今年他已领到6000元苗木补贴款,年底将获县精准扶贫产业到户奖补资金4000元。
“他家今年脱贫没问题!”张家沟村支书秦大庭介绍,村里用销售木材的收入修通入户的环山公路,发展杉树林8000多亩。去年来,全村45户贫困户走上产业脱贫之路,种植杉木苗400亩。为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村里拿出三成村集体林木收入进行保底分红。
“为了帮助贫困户确定产业项目和规模,我们不搞 ‘一刀切’、不做 ‘统一要求’。”保康县委书记张世伟介绍,该县制定出台25类产业到户奖补政策和具体验收操作办法,单个产业奖补最高达到每亩4000元。
奖补政策撬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今年全县特色产业总面积突破80万亩,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面积达10万亩以上,其中新建茶叶、蓝莓基地各1000亩,核桃、药材基地各5000亩,油用牡丹基地4200亩。
同时,为破解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县财政专门拿出2000万元建立风险补偿金,与县农商行合作,按1:7比例放大,对贫困户提供“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全贴息”的扶贫小额贷款。
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脱贫靠山
马良镇赵家山村二组黄土淌,光伏发电板熠熠生辉。“有了光伏发电,全村28户贫困人家,每年户均至少增收3000元。”贫困户周立鼎喜滋滋地说。
这28户贫困人家有了产业,万一又有其他村民因灾致贫怎么办?“那不怕,村集体的实力也越来越强大。”赵家山村支书赵祥华说,该村除了有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外,还利用丰富的石材资源,引进鑫发石材、九州建材等企业参与开发,仅去年村集体收入就增加20多万元。
除了发展村集体产业,该县还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主动帮扶贫困户。“我们对帮助10户以上贫困户脱贫销号的合作社,每带动脱贫销号1户奖励1000元。”县扶贫办主任廖道明介绍,该县各贫困村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推进茶叶、核桃、蓝莓、中药材、油用牡丹等产业基地建设,形成村村有品牌产业,户户有产业靠山的格局。仅核桃产业一项,全县种植面积已达52万亩,挂果10万亩,预计今年产干果500万公斤,直接带动农民增收2亿元以上。
目前,保康通过村企共建、股份合作等模式,涌现出9个旅游新村,20个茶叶专业村,23个蔬菜专业村,80个核桃产业大村,19个烟叶产业大村,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5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达到632家,现代特色农业基地达到80多万亩。今年上半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0亿元,按全县20万农民计算,人均达2万元。
好山好水好观光,山民吃上“旅游饭”
上个周末,游客们来了一拨又一拨,寺坪镇大畈村“常来尝鲜”农家乐老板龚光莲忙得不亦乐乎。大畈村是移民村,还是保康县重点贫困村。
“寺坪水库水质优良,鱼类品质也很好,吸引了大量钓鱼爱好者。”寺坪镇委副书记刘玉宝介绍,大畈村乘着生态旅游试验区建设的“东风”,围绕山水大做旅游文章。
短短一年多,37家农家乐平地而起,村民收入节节高。“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再过两三年,大畈村将基本消灭贫困。”刘玉宝兴奋地说。
如何变山水资源为产品?旅游来探路。该县先后引进武汉三特索道、苏州大川、深圳永兴华等企业集团投身旅游产业。九路寨、尧治河、五道峡等核心景区正在快速建设,歇马沮水、后坪荆山、寺坪天子湖、店垭茶乡等八大风情小镇先后建成。
近两年,保康县沿4条高速公路、6条出境公路,建成近500公里大循环线,乡乡贯通,村村相连,全县已形成“星罗棋布、优势互补、一区一景、一镇一景”的特色山区城镇体系。元至11月,该县旅游接待人数175.2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9亿元,同比增长21.8%和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