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区、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如何提升传统农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10月份起,市政协围绕“绿色、生态”两个关键词开展实地调研,提出针对性建议,引起政协常委、部门负责人和网民代表的共鸣。
调研组认为,目前涉农融资担保、风险补偿、信贷激励机制,农房、宅基地、土地经营权收储机制尚未构建,要素流转市场不健全,林权、土地经营权等涉农权属及资产交易平台缺乏……这些都在影响着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如何破解?带队调研的市政协副主席沈伟提出,要尽快完成全市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尽早启动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研究出台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确保“三权分置”稳步实施。
安全是绿色生态农业的重要前提,也是调研组关注的重点。“要加强宣传引导,掌握农资经营渠道,抓住环保机构改革契机,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让环保执法力量真正下移,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王晓东常委紧抓“绿色”根源。
郎溪县家庭农场是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五大发展模式之一,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来自郎溪县的闵祥芳常委认为,新型主体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生力军和引领力量,要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开展紧密协作、互利共赢,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需要有财力支持、项目支撑。宣州区政协主席鲍莎莎结合实际建议:“进一步整合涉农业项目资金,形成绿色生态农业多元化投入机制。”
宣城市政协主席丁绍东认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要更加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和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把宣城打造成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