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机收青贮玉米的场景。
山西朔州探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农民和企业都有账算——粮改饲,怎么改?
编者按:当前粮食生产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在玉米。实施“粮改饲”试点,是玉米去产能、去库存的重要举措。农业发展方式怎么转,种养结构怎么调,如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报记者走进山西朔州,探寻这个全国草牧业试验试点地区的做法,希望带来启示。
“拿粮食当草卖?疯了?”两年前山阴县八里庄村赵占全听到这个消息,头摇得像拨浪鼓。
如今他的态度却180度大转弯:“还是当饲草卖好!一亩能产三吨半青贮料,比卖玉米多挣400多块钱。”
变化源于一场变革。
山西朔州地处雁门关外,是北方农牧交错区,也是国际公认的草牧业黄金产业带。这里畜牧业发达,却长期缺少优质饲草;粮食连年丰收,又面临增产难增收窘境。如何解决草畜“两张皮”问题?2015年朔州被确定为全国草牧业发展试验试点市,拉开了“粮改饲”的序幕。
转方式、调结构,短短两年时间,朔州推进“粮改饲”面积66.2万亩,增长3倍,占到全市耕地的13%。草牧业快速发展,让牛羊吃上新鲜“草罐头”,让农民有了增收新钱袋。
1.求解“调产难”
以畜定草,算好种养“两笔账”;政府引导不干预,种啥品种牛羊“说了算”
“不种玉米种什么?”这两年玉米价格下跌,让许多朔州农民伤起了脑筋。
按理说,全市奶牛存栏18.5万头,羊饲养量585万头,从“种粮食”到“种饲料”,还不是顺理成章?
调产并不容易。不少农民有顾虑:“种饲草赚不赚钱?”“种啥品种好?”“牛场收不收?”企业也担心:本地草质量行不行?价钱贵不贵?
“刚开始,推广意见也不统一。”市农委副主任兰世和坦言,有人提出按专家推荐的品种推,有人提出要大规模推、统一品种推。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粮改饲 一定要以畜定草、草畜平衡,让改种的饲草有人收、有市场,让农民和企业都有账算。”朔州市委书记王安庞说。
政府不干预,给补贴、做示范、搞培训,把决策权交给市场。山阴县在北王庄村种下150亩示范田,选择26个品种试验对比,组织一批批养殖企业、合作社、农民观摩学习。
真金白银最有吸引力。
企业围着效益转。“青贮玉米新鲜营养,是奶牛最好的口粮。”沃润源农牧公司董事长白继成说,一头牛每天喂25公斤青贮,能多产3公斤奶,乳蛋白含量也高一级,比过去玉米、秸秆分开喂强多了。一年下来,奶牛单产能达8吨,增收近2000元。
农民跟着市场转。山阴县薛圐圙村农民王成运,今年将20亩地全种上了青贮玉米,“我没选专家的推荐品种,一个个牛场挨着问,牛爱吃啥我种啥。”他算了笔账:青贮玉米连棒带秆一起收,亩产3.5吨—4吨,每吨收购价310元,一亩至少卖1000元,而卖玉米顶多700元。另外,牛场上门收割,农民省去了机收、脱粒、晾晒等环节。一增一省,一亩多挣出三四百元。
朔城区滋润村农民选择种苜蓿。村里的助农合作社理事长张成厚说:“我们这里盐碱地多,种地不打粮,而种苜蓿一亩补贴500元,一次下种能收6年。”今年春播前,合作社种了600亩苜蓿,到年底,平均亩产干草1000斤,每斤卖了1块钱,高于玉米收益。老张看好牧草前景:“明年到盛产期,亩产还能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