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凸显,明天谁来种地?当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和资源硬约束的“地板”日益趋紧,谁能种好地?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副校长刘天金表示,在当前农业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
谁能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吸引“新农”,提升“老农”,打造高素质农业生产队伍
戴着黑框眼镜,一身入时装扮,来自安徽省铜陵市的钱昕是一名新型职业农民。大学毕业后,他选择返乡创业,建立了向日葵生态农业公司。虽是务农新手,但谈起自家农场时头头是道:“我流转了1000多亩地,主要种水稻,最近价格稳定,效益不错。而且当地给予大力支持,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备齐全,实现了旱涝保收。”
农场规模不断壮大,钱昕有了新想法。“城里人对健康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我从山东寿光请来专家,种植无公害果蔬,还发展休闲农业,吸引更多人来农场采摘、游玩。”
“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很简单。”他说,经过遴选、考核和回访,合格后就能领证。有了新身份,参加了不少培训,不仅得到悉心指导,还能开阔眼界,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批“戴眼镜”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正在涌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成为“新农”。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介绍,据对2015年申报的1.3万名青年农场主统计,大专以上学历超过三成,整体素质高。年轻人把新技术、新理念带到农村,为现代农业注入新鲜血液,他们是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验丰富的“老农”也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吸纳对象。宋孝印来自山东菏泽曹县,是一位种地老把式。今年以来,玉米行情低迷,当地的农民受损不少。他和山东农科院合作实验“4+3”种植,即4垄花生加3垄玉米。“经过测产验收,每亩玉米产量1000斤,花生300斤。玉米每斤7毛钱左右,花生每斤能达到2.7元,算下来每亩能够增收500元以上。这让我意识到种好地还得靠科技。”在宋孝印的带领下,这种模式在当地得到推广。
2013年,经过当地农业部门的推荐,宋孝印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俺种地在行,符合‘职业’标准。要成为‘新型’,还得多多参加培训,了解农业新形势,接受新理念,不断提升自己,更好地发挥带头人作用。”
根据农业部要求,新型职业农民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人为培育对象,分地区、分产业、分类型遴选,并建立个人档案。张桃林介绍,“十三五”期间,一方面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利用5年时间轮训一遍,每年培训100万人。另一方面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年龄在18—45周岁之间,每年培养1万名青年,形成一支创业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青年农场主队伍。
新型职业农民有哪些需求?
瞄准技术指导和市场服务,加快构建支持体系
作为探索现代农业的先行军,新型职业农民有不少烦恼。
来自四川巴中平昌县的李敏是福盛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种植了1000多亩的玉米。最近,李敏在谋划转型,“单单种植玉米的效益并不高,当地山多,地块破碎,难以实现机械化,人工成本高。”
李敏发现,当地超市卖的黑豆多是外地产的,他决定种植黑豆。此外,李敏还准备成立酿酒厂,发展红高粱深加工。
种植新品种,难题不少。“选种是大问题,当地种子品质不太好,也不敢随便在市场购买,害怕不符合水土。农业部门提供了优质种子,希望以后能多提供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