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爱农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国内农业 » 正文

    余欣荣:注重调整农业优化结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1-15    资讯整理:爱农网    
    导读

    “2016(第四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11月12日-1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与会嘉宾围绕加快实现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等重要议题开展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研讨,就推进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国际合作等议题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2016(第四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11月12日-1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与会嘉宾围绕加快实现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等重要议题开展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研讨,就推进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国际合作等议题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潘英丽
     
      2016年既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又是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年。在10月份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中,已经明确了“十三五”农业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强调“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更加注重调整农业优化结构,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在11月12日第四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提出“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克服当前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中国粮食供给和食品安全的根本保障。”
     
      积极应对结构性新矛盾新挑战
     
      民以食为天。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把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保持稳增产,不仅为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着基础作用,也在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余欣荣表示,纵观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状况,可以归纳出四个显著标志。一是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连续三年超过6亿吨,产能稳定在5.5亿吨以上,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依靠国内实现了基本自给。二是科技含量显著增强。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不断进步,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深入推进。三是生产方式更加绿色。2015年农业部提出“一控量减三基本”的目标,要让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的专业率超过30%。四是经营方式规模适度。在推进农业体制机制创新过程中,采取互换承包地等新型经济与服务主体的办法来提高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效率。总体来看,粮食年年增产之后,库存充裕、供求关系得到了改善。
     
      但是与此同时,随着新常态的到来,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一些结构性的新矛盾开始显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的失衡,一是供需结构失衡,当前出现阶段性结构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的现象。比如,玉米和大豆、优质水稻和小麦等供需失衡。虽然粮食连年丰收,供求总量基本保持平衡,但是玉米出现了阶段性供大于求,而大豆缺口却逐年扩大。为了满足百姓吃饱、吃好、吃得健康的需求,优质水稻和小麦特色杂粮等农作物仍然供不应求。
     
      二是要素配置失衡,主要表现在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约束趋紧,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资源长期被过度开发,局部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环境不堪重负,农业生产环境需要休养生息的任务显得非常紧迫。
     
      三是种养结合失衡,主要表现在粮食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结构方面。部分地区玉米优势失衡,在国内外价差的影响下,高粱、大麦、木薯等玉米替代品正逐年增加,挤占国内的玉米消费市场,增加玉米主产区的库存压力。
     
      四是产业布局失衡。主要表现在产销脱节,部分粮食主产区加工流通区域不足,产业形态总体处于中低端,今年东北地区玉米种植收益明显下降,这些挑战表明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粮食,难点在谷物,只有加快调整优化粮食结构才能实现更加稳健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目标。
     
      用新观念引领粮食产业发展
     
      如上所述,如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科技支撑、做好现代农业推广服务,以及推进农业科技体系的安全建设等重大命题,对于把握农业农村经济脉络,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余欣荣表示,“十三五”时期推进粮食结构的调整,加快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必须要贯彻发展新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同时优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强后劲。加大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努力培育发展的新动能,加快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
     
      余欣荣认为,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促进绿色发展,用新观念来引领中国粮食产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在发展目标上重点“保产能、保谷物、保口粮”,到2020年谷物综合能力达到5.5亿吨,小麦、稻谷的自给率稳定在100%。同时优化区域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根据地方资源生态禀赋和生产技术,因地制宜地构建出分工合理,能够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的布局,尤其是突出马铃薯、杂粮杂豆、小麦、耕稻和粳稻。再就是提升基础保障科技制成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到2020年全国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达到65%以上,提高13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60%,主要农作物的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今后的工作举措将重点在五方面下功夫,首先,优化布局稳产能,路径是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优先将水土资源匹配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的稻谷、小麦划定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大规模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保持耕地质量,发挥绿色高产高效的示范带动均衡增产作用。
     
      其次,调整结构去库存。加快调节非优势区域的玉米种植面积,重点调节东北粮区、西北灾害区等子粒玉米的种植。改善市场需要的大豆、马铃薯等薯类,把粮产变成+肉库、奶罐,加快消化粮食库存。
     
      三是用科技创新补短板。提升小麦、水稻全机械化生产的质量,推进农机深耕作业,争取粮食主产区的年度深耕作业总面积达到30%左右。并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强物联网智能装备的推广和应用,推进信息落户进村服务农民,深入融合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四是规模经营提高效应。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和支持农技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他们在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是产业带动融合,推动粮食全产业链的经营。重点发展粮食加工流通、引导粮食精深加工向主产区、优势产区、特色产区以及关键的节点转移,支持产销一体化,培育一批实力强、信誉好的产业主体助力产业转型;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领域,推进粮食生产,以旅游、文化、健康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变粮田为景区、变农房为客房,延伸产业链,打造工业链,形成全产业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让广大农民共享创新成果。
     
    (文/爱农网)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由中国爱农网整理发布,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爱农网-https://www.inong.net/news/show-15382.html 。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信息仅供参考。
    • 
    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或者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邮箱:fuwu@inong.net。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361990391| 邮箱:admin@inong.net fuwu@inong.net
    爱农网 Inong.Net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12-2024 Inong.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爱农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站交流QQ群:222967024 [想在这里出现:请联系QQ:3619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