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于1952年的海南农垦,培育了天然橡胶、芒果、荔枝、胡椒等优势农业产业,为海南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创建60多年来,垦区管理体制逐渐落后,尤其是土地管理相对粗放,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及开发缺乏规范,加上农垦没有形成完整的土地管理体系,土地产权不清晰,土地承包“三过”(农村土地承包期过长、面积过大、租金过低)问题普遍。
土地是农垦最宝贵的财富,是保障广大垦区职工生活的根本,此次农垦新一轮深化改革也提出了要进一步规范农垦土地的开发与利用。目前,农垦第一批20个农场和当地政府合作,对农业用地开展清理规范、矢量测量以及信息录入,逐步摸清整个垦区土地“家底”,为下一步农垦深化改革夯实基础。
垦地合作摸清“家底”
10月19日,红光农场场长符朝良一早起来,赶到澄迈县国土局,领回了红彤彤的不动产权证书。从此,红光农场19363.2亩农业土地正式得到了“身份确认”。“这次土地改革中,关于争议地、占用地的清理,得到了地方政府很大的支持,才能如此快速拿到土地确权书。”符朝良说。
在长年发展中,由于农垦土地管理滞后,导致农垦土地承包“三过”问题普遍,土地所有权、经营权以及承包权属混乱,难以区分。
为扎实推进农垦农业用地清理规范,快速摸清“家底”,由省农业厅牵头成立省国有农场农业用地土地规范管理领导小组。根据小组部署,国有农场未确权土地的确认发证、争议地调处、被占地收回等工作由各地方政府主导开展,农垦配合完成。
为快速扎实推进这项改革,万宁、陵水、屯昌、乐东、文昌等14个市县政府都专门成立了推动农垦农业用地规范管理的工作组,从国土、农业等部门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工作队,长期扎入农场,全力以赴做好农垦农业用地清理规范工作。
内外合力啃“硬骨头”
农业用地清理规范,是此次新一轮农垦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尤其是周边农村承包或占用土地的指界清理工作,更是难中之难。为此,市县政府高度重视,派驻工作组与农场内外形成合力,强力推进农垦的争议地、未确权地、占用地等清理规范工作。
“很多村民看到我们就躲,我们就一次次上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磨破嘴皮子也要把工作做好。”在儋州八一总场,驻场工作组成员张义刚说。
该场场长罗永华告诉记者,八一农场土地管理历史遗留问题多,关系复杂,儋州市国土局专门派出工作组入驻农场场部,小组成员在农场吃住了两个多月,为农垦解决了雅星镇后岛村占用的508.5亩土地、龙山社区8013亩确权未发证等历史遗留难点问题。
各市县政府工作组都深入到镇村,以扎实工作作风推进农垦争议地的处理。琼海市国营东太农场党委书记吴伟成说,自从启动农业用地土地清理规范以来,琼海市国土局工作人员在2个月内分别深入到东升、东太两个农场多达25次,核实未确权地、争议地和被占地面青苗清理和处置。“来来回回跑了那么多趟,有些干部穿的皮鞋都磨破了,实在是不容易!”
多措并举争赶进度
自8月8日,20个农场全面开展土地清理规范以来,海垦控股集团下派146名技术人员到各个农场,开展土地清理工作。各农场也是采取多样举措,形成争相赶进度的紧迫气氛,快速推进农业用地的清理工作。
每天傍晚,农垦国土资源局副局长苏亚勤都要通过国土管理系统查看当天各农场农业土地清理录入进度。苏亚勤介绍,借助此次土地清理规范,农垦使用了新的国土管理系统,20个农场指界测量的土地信息全部都要及时录入。今后,国土管理系统还将保存整个垦区完整的土地使用资料,并可随时动态查询,这些都将有助于农垦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土地管理体系。
据悉,在垦地合作快速推进下,截至11月7日,第一批20个农场已经清理规范土地18万多宗,摸清350多万亩农业用地的使用途径,有13个农场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土地信息录入工作。
海垦控股集团总经理王业侨介绍,全面摸清农场土地“家底”后,接下来20个农场将统一发包合同,规范农垦土地租赁价格,为下一步农场转企改制,规范化发展奠定基础。同时,第二批20个农场也即将在本月开展第一轮农业用地土地清理录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