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起一家粮行做大“一仓米”
——看宁夏如何构建米业经营体系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就是要培育规模化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宁夏正是通过经营体系创新做优了米业,为粮农拓宽了增收渠道。
种粮食还有效益吗?这个困扰着全国不少地方的问题,几年前也曾困扰着塞上江南。作为宁夏最具单产优势的作物,水稻以10%的生产面积,提供了18.5%的粮食产量,总产量占西北五省区水稻总产量的34%。
但是,与种植经济作物相比,种粮的效益并不明显。如何做大既有产量优势又有品质特色的“一仓米”,宁夏选择了从经营体系创新入手。
连日来,宁夏昊王米业有限公司院内一片忙碌。永宁县望洪镇望洪村村民何建保驾车靠近抽检台,抽检仪器自动抽取水稻样品,通过地下管道送入检测前台,经去壳加工后送出晶莹的米粒,称重、卸货后,何建保的水稻全部进入烘干塔。公司给了他一张粮食存折,折子上清晰显示着一项明细:“存入,一年圆稻,价格2.94元/千克,总价1340元。”
2014年11月,永宁县昊王米业投资3亿多元建起宁夏首家粮食银行。永宁县副县长满红告诉记者,这是一种采取市场化运作,吸收农民手中余粮“储蓄”,“储户”可凭“存折”随时提取、折现的新型粮食经营方式。
“粮食银行存取时间通常为一年,期间粮权不变,可以随时提取存粮或兑现。粮食存满一年后,可在粮食银行下设的购销网点兑换生活用品及米面油等。储户还享受存储总金额3%到6%不等的分红。”公司总经理王建华进一步向记者介绍说,目前“粮食银行”存粮高峰期一天进粮达1400多吨。
借助于粮食银行主体,2015年3月,宁夏昊王米业牵头成立了银川市精品水稻联合体,将与粮食银行建立存储关系的农民、大户及31个合作社利益紧紧捆绑,形成集水稻产业化服务、工业化生产、市场化融资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联合体。
联合体向储户发布最新市场信息,提供播种、施肥、除草、收割、销售全程服务,将之前松散的种粮主体通过粮食银行与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共同体。短短一年,粮食银行在承担“替农民存粮”主责的同时,生产基地也从2万亩增至6万多亩,合作社、农民的贷款难、卖粮难等问题亦迎刃而解。
“通过粮食储存过程中的优质优价,在农民中树立了‘种好粮、卖好价’的意识。”贺兰县广银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建文颇有感触。
“粮食银行”是宁夏米业创新经营体系变革的新业态,以此为代表,越来越多的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在宁夏持续涌现。宁夏在全区选择特色产业优势突出、示范带动效果好、交通便利的乡村,依托农机作业公司、农资销售公司、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引导和支持建设“企业引领型、公益服务型、企业引领和公益服务相结合型”三种类型的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服务内容由现有的技术推广、科技培训、农资供应、测土配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信息服务等功能向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休闲观光、质量检测、疫病防控、气象服务、抗灾减灾等领域延伸。截至今年6月,累计服务面积达到12.8万亩,据测算,仅水稻一项亩节本增效就达106元。
“以米业为代表,宁夏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引导各类服务主体由注重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为特色农业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杨明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