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市大王镇的吉家湾村、西路井村一带是远近闻名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几个村子家家户户几乎都建有温室大棚。9月27日下午,记者走进西路井村一处温室大棚里,38岁的菜农张红岩正在棚内侍弄长了半人多高的西红柿苗,比乒乓球略大的青西红柿挂在秧上。“再长两个多月就能摘果了,不出意外的话,可持续供货到春节前夕。”张红岩告诉记者,他种菜已经近10年,以前有两个面积较小的棚,加上去年新建的这个大棚,3个棚共占地4亩,先后投入14万元,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和西葫芦,平均每个大棚每年收获两茬,可收入四五万元,“除去农忙时雇工费,肥料、浇水等杂七杂八的钱,且没有特别严重的病虫害或气象灾害,一个棚能落2到3万元”。
据了解,大王镇上有多个蔬菜集散批发中心,聚集了来自山西、陕西、渑池、洛阳等地的菜贩子,几个村子的蔬菜多数刚出大棚就被销往外地,只有一少部分销往三门峡市区。“等一种蔬菜集中成熟时,批发中心一天一个价,我们瞅准价钱差不多都赶紧卖,也不管人家是要往哪儿运,不然菜不等人,烂在地里就全完了!”张红岩根据经验估算,这个花费8万元新建的大棚今年首次投入使用,棚里的西红柿大约可产2万斤,按西红柿最高收购价2.3元/斤,且不算其他费用,要种两茬西红柿才能把建棚的本钱收回。
在湖滨区崖底街道陈宋坡村,统一轮作、管理销售、风险共担的黄龙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市大棚蔬菜运营的新兴典型,该合作社理事贾军固主管生产,是一名“资深”菜农。贾军固表示,该合作社共有70多个温室大棚,占地100余亩,以种植西红柿、黄瓜、西葫芦、平菇为主,种植成本、收益和供销方向基本与灵宝市大王镇情况类似。“最多只有1/3销往湖滨区,其他都外销了。”贾军固分析称,近几年我市菜价确有走高趋势,因为随着交通条件、信息交流等日益便捷,蔬菜处于“大流通”的背景之中,菜农并不能左右菜价涨落。“比如去年咱这儿西葫芦丰收了,外地贩子来得特别多,出价也合理,他们早早就把西葫芦收走了,所以三门峡市西葫芦并不便宜;反之外地某种菜丰收了,而咱这儿因为各种原因减产绝收,外地菜就会被贩入三门峡市场,加上运输费和层层转运费,菜价依然很高。”贾军固笑着说,“市民盼望菜价低一些,菜农却希望批发价能高一点,种菜是辛苦活,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太多,而且中间商给出的价格时刻都制约着菜农,我们也是身不由己呀!”
湖滨区蔬菜办主任徐兴锋表示,目前湖滨区蔬菜播种面积1.6万亩,露地种植面积1.1万亩,保护地种植(温室、大棚、中小拱棚)面积5000余亩。露地种植以应季蔬菜豆角、茄子、辣椒和各种叶子菜为主,保护地种植以反季节西红柿、黄瓜和西葫芦为主。“蔬菜种植技术要求高、需水量大,而随着我市近几年城镇化和工业建设占地、用水规模不断扩大,原来涧河上游沿岸适合种菜的土地被流转他用,而磁钟乡、高庙乡则有地无水,难以进行蔬菜种植。”此外,蔬菜抗击风、霜、雨、雪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即使采用温室大棚也不例外,可蔬菜种植未纳入农业自然灾害保险范围,直接打击了菜农的种菜积极性。“本地大棚蔬菜种类和产量有限,应季蔬菜又受自然条件制约,外地菜运输成本高,再加上市场化大背景,菜价几乎完全靠市场调控。”徐兴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