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业”实现“百姓福”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花海”之所以令人陶醉,正是因为它在山地间铺展而来的壮美。然而就在这层层大山之间,却有不少村庄的农民生活贫困,牙合村就是其中之一。长期以来,由于生产能力低下,村里的贫困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去年10月份,扶贫驻村工作队进村后,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谋思路、办实事,通过在荒山种植花卉,在田间开办“开心农场”,让“赏花经济”带动起了这方群众的脱贫致富。
第一书李晓俊告诉记者:“今年春夏两季,牙合村累计接待游客1.6万人次,按人均消费100元计算,贫困户户均能增收1万多元。为统一规划、经营、增加村集体经济,牙合村注册成立了互助美丽北方梯田旅游服务公司,以入股分红的形式带领全村村民脱贫致富。我们和乡亲们打算再用几年的时间,除了种植花卉以外,还要在千亩梯田里种植特色彩色经济作物,配套特色种植养殖业、农副产品深加工、农家乐、垂钓、马车观光游等旅游项目,让游客在这里快快乐乐地游玩,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致富的梦想。”
“有了好项目,又有帮扶资金和帮扶我们的好干部,这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牙合村的村民们着实尝到了“赏花经济”带来的甜头。
据了解,“赏花经济”背后带动就业和促进增收效果十分明显。当地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租金收入的同时,还能参与“花海”田间管理、保洁、维护游客参观秩序等,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增收,还有部分村民可以在“花海”附近制作出售酸奶、酿皮等青海特色小吃,以此增加自身收入,这也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据初步统计,西宁市周边形成规模的“花海”中,每处可平均吸纳就业30人左右,每个农民可以实现劳务收入每个月2000元左右;而经营小吃的摊位户,也能实现日均收入百元以上。
“新农业”带来的变化,首先就从农民增收上得到了体现。过去,农业的主要功能是生产农产品,也就是第一产业。现在我们提倡产业融合,将农产品加工、增值的产业链一直延伸到第三产业。如今,“赏花经济”的兴起,观赏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兴起,无疑给农业带来了非常多的附加值,正在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看乡村,激活了“美丽乡村”的新价值
今年夏天开始,很多人都会在朋友圈晒图,惊呼原来高原的乡村如此美丽。“赏花经济”不仅让人们发现了乡村之美,似乎也激活了“美丽乡村”具有城市不可替代的新价值。
走进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别致的宣传墙、干净的硬化路、宽阔的文化广场,你不时会看到村民,或忙碌于农家乐,或在“花海农庄”从事除草、栽植、浇水、卫生保洁……或忙于经营特色小吃摊,几乎每家每户都参与到“花海”建设中……
边麻沟村距县城桥头镇16公里,距西宁市51公里,与老爷山4A级景区、鹞子沟国家森林公园及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水库毗邻,平均海拔2800米,是一个汉、藏、蒙古等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
依靠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边麻沟村将乡村旅游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土地流转建设起了一片占地40公顷的“花海庄园”,薰衣草、金盏菊、格桑花等30多种花卉,将昔日单调冷清的边麻沟村,变成了花的海洋。一排排云杉、一丛丛鲜花把村庄打扮成了花的世界,村民们切身感受到了“生活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告诉记者,这片花海最多的一天游客达7000余人,仅一个月时间全村各类旅游综合收入达100多万元……“乡村就是一座宝库,只要用心去对待它、体会它,就会发现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比如生产价值、生态价值,还有村里本土的文化价值等等。”土生土长的李培东对家乡有着一份深深的乡愁。
采访中,西宁市旅游局规划统计处处长陈科告诉记者,“花海经济”是我们乡村打破传统观念的一种创新。在西宁11处花海中,目前还有一半正在持观望态度,“花海”已经建成,但还没有实现利益回报。对此,我们计划结合旅游扶贫工作,对部分“花海”外围的旅游标识、厕所、停车场等进行设置,并通过向省旅游局申请旅游发展资金,扶持部分形成规模的“花海”,加大旅游资金投入。
“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们相信,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乡村所具有的一系列独特的价值一定会逐渐彰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