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花博园一角。(资料图)
千里伏牛山东方,万里母亲河南侧。在中国版图的中央,有一个沃野葱茏的花木植物王国。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驯化基地。
这是一个与花木有缘的地方。盛唐时代,就出现了大型综合园林;北宋年间,便有皇家园林在此落户;明清时期,更获得“花都”“花县”美誉。陶渊明、李白、范仲淹、苏轼、黄庭坚、朱熹……诸多文人墨客纷沓而至,访道饮酒赏花,留下千古名句。
这是一个续写花木传奇的地方。百里花卉长廊,60万亩平原林海,跨越千年的盛衰,这里再次成为花的世界、草的海洋、树的故乡、鸟的天堂。名优花木种到了中南海,走进了美国林肯纪念堂,花木种子搭载卫星在太空翱翔。
这是一个创造生态奇迹的地方。全县耕地不过100万亩,花木种植面积却超过60万亩,位列全国第一,享“中国花木第一县”美誉。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原本野生植物资源极其贫乏,却汇聚了中国南北方乃至世界各地名优花木2400多种。20多亿株花木在此孕育生长后,又从这片土地出发,销往全国27个省份,美化了祖国城乡,改善了生态环境。
这里就是河南省鄢陵县。从“依花名县”到“以花富县”再到“生态立县”,从“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到“集中联片生产”再到“产业集群化发展”,把花木优势做足,硬是在“地上无山水,地下无资源”的平原地区闯出了一条依靠农业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路子。
新时期,在厚植绿色发展优势的基础上,鄢陵花木产业正加快转型升级,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以花木改善生态、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激活三产”,实现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盛景重现:花木老字号再度名扬天下坚持不懈地把花木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不断解放思想,适时调整发展思路,有效激发企业和群众花木生产热情,为县域经济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一入鄢陵望眼迷”“鄢陵野色平于掌,也有此景江南无”“腊梅一种,唯鄢陵著名,四方诸君子,购求无虚日”。古人的诗句,描述了鄢陵昔日的繁华。而今,这里盛景重现:花木种植遍布12个乡镇,1100多家花木企业鳞次栉比,21万从业人员奔走忙碌。
花木种植面积占全省1/3,花木产值占全县GDP1/3。绿化苗木、盆景盆花、鲜花切花、草皮草毯4大系列品种丰富,腊梅、桧柏等传统优势花木生产技艺不断提升,枇杷、香樟、石楠、棕榈等南方观赏树木备受滋养,荷兰郁金香、美国凌霄、日本樱花、比利时杜鹃等国外名优花木争奇斗艳,成为我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地、全省乃至全国花木市场的风向标。全县花木年销售额超60亿元。
“鄢陵的花木能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和层次,着实不易。”鄢陵县委书记宁伯伟说,“这是历经试探与摸索后,多届鄢陵县委、县政府坚持不懈地把花木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不断解放思想,适时调整发展思路,有效激发企业和群众发展花木生产的热情,走规模化、标准化、企业化、集约化经营路子的结果,为繁荣县域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百花竞秀春满园,欲寻春色到姚家。”“中原花木第一村”姚家村自古以来就被称作“姚家花园”,相传最初为唐代三朝名相姚崇所建,是鄢陵花木的源头所在。如今村里每一寸适宜耕种的土地上,都被造型奇特、花朵艳丽的盆景、盆花和树型优美的园林花木所覆盖。不仅如此,部分农户还外出租地5800亩,用于花木生产。
“姚姓人家自迁居到这里来,就世代以培育花卉为业。到清代中期,‘姚家花园’已经闻名天下了,花农开始被召入皇家御园当花师。花木远销到北京、武汉、南京、西安、开封等大城市。清末,花工的足迹已遍布全国。”提起花卉发展史,村委会主任姚春民自豪地说。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至民国时百业萧条,花卉种植也随之衰落,临解放前夕,花卉已寥寥无几。”
新中国成立后,鄢陵花卉产业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进入了短暂恢复期。这期间县政府在姚家村办起鄢陵县园艺中学,组建了占地近千亩的鄢陵县园艺场。园艺场为北京、上海、西安、武汉、开封、郑州等大中城市供应了大批花卉苗木,同时也为这些城市输送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花工。
花木有根,花木产业在鄢陵也有根。传统技艺的传承让鄢陵农民多了一个赚钱的行当。上世纪80年代开始,没有丢掉手艺的农民开始在房前屋后用盆盆罐罐栽培花木,然后运到周边城镇售卖。以姚家、靳庄、西许、半百岗等花卉传统种植村为主,涌现了一批养花重点户、专业户和联合体。
历史变迁中,鄢陵对于发展方向也曾多方探索。上世纪60年代曾经大兴工业项目建设,随后发展重心又逐渐变成农业和轻工业。这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粮棉大县、财政穷县,为了提高土地产出,尝试发展苹果产业,高峰期一度发展到12万亩,可惜由于昼夜温差小,苹果糖分积累少,导致品质差效益低,最终逐渐被淘汰。
怎么样才能让农民腰包鼓起来,城乡经济更快地发展起来?在对传统优势、区位优势、技术优势有了更深一步认识和评估后,在发展花卉天时、地利、人和的背景下,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鄢陵县委、县政府重新确定了“以花富县”“依花名县”的发展路线。自此,一个花木产业发展的新时代正式拉开帷幕。
蓬勃发展:快速成为富民强县支柱产业
从“花农”到“花工”“花商”“花董事”,以花为业的人们挣到了票子,盖上了房子,坐上了车子,转换了脑子
在占地680亩的鄢陵县花木交易市场,记者看到数百个商铺门里门外摆满了各色花卉苗木,琳琅满目,来自全国各地的花商正在精心挑选着中意的产品。市场总经理姚树鑫告诉记者,全国300多家企业在此扎根,产品涵盖乔木、花灌木、地被等2000余品种,给采购商提供一站式服务,上午选苗,中午装车,晚上发车,方便快捷。作为成熟的交流展示销售平台,这里“买全国、卖全国”,年交易额达20亿元,是“全国重点花卉市场”。
姚树鑫也是鄢陵县花协副会长、中国腊梅文化传承人。回顾过去,他感慨地说,鄢陵花木走向了全国,也让一大批花农先人一步,过上了富裕的日子。当年像姚树鑫这样走出去养花、卖花、输出劳务技术的有数千人。这些鄢陵花农走到哪里,哪里就会生出一片苗圃,一座花园。在鄢陵把发展重点定位为花木产业后,他们纷纷回乡发展,依托家乡花木资源,有的人后来在全国承揽绿化工程,还有的转型做起了物流运输、园林管理、工具肥料等花木服务。“现在鄢陵有2万经纪人在全国包工程。因为市场成熟,资源丰富,再大的工程都敢做。”
从“花农”到“花工”“花商”“花董事”,以花为业的人们挣到了票子,盖上了房子,坐上了车子,转换了脑子。“多亏县里这些年给政策、搭平台,全力支持,土地亩均效益提高了不止三五倍,农民人均收入超两万元,产业快速发展,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好。”大家纷纷表示。
1985年后的10多年间,鄢陵县委、县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鼓励花农进行花木生产。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鄢陵县花卉生产基地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花卉生产的五项决定》等文件。随着全国经济大发展、城镇建设步代加快,在县委、县政府的鼓励和花卉需求市场拉动作用下,鄢陵的花卉苗木生产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阶段,花卉种植面积逐年增加。1995年底,全县花卉总面积发展到2.11万亩,产值8000多万元。
1996年,以成立鄢陵县花卉办公室为标志,鄢陵花卉生产进入了一个县委、县政府强力引导发展阶段。
“作为全国第一家由县政府成立的特色产业专门机构,花卉办主要从事全县花卉生产的规划、花事活动的筹办、技术培训与指导、新品种的引进与信息服务等。”鄢陵县林业局局长张文科介绍道,“各乡镇也都成立了花卉办公室,各行政村都明确了一名村干部专抓花卉生产,形成了县乡村三级领导和服务体系。同时还成立了鄢陵县花卉协会鄢陵业联合会,把从事花卉生产和营销的人员有效地组织起来,建立了一支强大的由技术人员和商务工作者组成的花卉生产和营销队伍。”
1999年,中共鄢陵县委九届四次全会通过《关于全面实施“以花富县、依花名县”战略,加快建设花卉园艺大县的决议》,正式把花卉园艺业作为鄢陵的一大支柱产业来培育,开启了鄢陵花木产业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为了培养更多懂花木的干部,县里做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决定:由县委组织部牵头,组织县直农口、城建部门,以及各乡镇后备干部共59人,到中国农业大学的花卉园艺专修班脱产学习一年。2000年9月,第二批58名干部又到中国农大脱产学习一年,同期还有38名干部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脱产学习两年。
这些学员后来绝大部分都走上了科级以上领导岗位,成为有眼界、懂业务的中层干部,有些还成长为农林水等农口县直单位局长或副局长、各乡镇主管农业花卉的副乡镇长。他们像星星之火,不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色,还引导、影响和带动一大批人跟着转变观念,服务产业发展。
奔着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运作企业化、经营集约化的目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组合拳成效显著。2003年开始的一亩地补贴300元、连补3年的政策调动起了农民种植花木的积极性。仅仅两年以后,花木面积就以平均每年5万亩的速度递增。2007年启动的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区建设,涉及6个乡镇、65个行政村,总面积1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万亩。土地指标使用、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科技研发支持、资金扶持奖励等18条政策吸引了200余家实力雄厚的企业入驻。2012年,以名优花木园区为代表的“鄢陵花木”,被列为全省首批三个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试点之一;2015年,该园区升级为“省级花木产业集聚区”。
科技支撑进一步强化。深化校地合作,“北京林业大学鄢陵科研中心”建成投用,北林大“教学科研基地”“优质生源基地”和华中农大“教学实习基地”成功挂牌。组建了河南省园林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省级科研中心和11个市级科研中心,启动了腊梅航天育种工作,开展了腊梅、樱花、蝴蝶兰等近40个品种的组培技术研究。着力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为花木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