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难成本高还是难题
在农村基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框架已经搭建起来,但受各种因素影响,也遇到一些突出问题,改革落地仍然面临不小困难。
一是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对灌溉依赖程度小,农业水费收取难,水利设施难以依靠自我“造血”维持运转,良性管护机制仍然没有建立起来。
作为农业水价改革试点地区,青海省互助县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对1.6万亩灌区进行渠系改造、安装供水计量设施。但当改革进行到“结合供水成本,向农民收取水费”时,却遇到了难题,难以继续推进。
“以往农民灌溉土地,政府指导水价为每亩12元,改革后提高到13元。但就是这一块钱收不上来。”互助县水务局局长李桃花说,不少用水群众没有将水当成商品,不愿意为水买单,水费征收困难。在水价改革试点区域,农民人均耕地只有三四亩,如果算上劳力成本,种地是“倒亏”,效益很差,群众感受不到水价改革的直接好处,反而觉得提价增加了负担。
二是精准补贴机制还缺乏稳定资金渠道。农业综合水价改革能够推广,一个重要基础是必须完善财政补贴,以弥补水利工程正常运转的资金缺口。但基层普遍反映,改革试点期在试点范围内可以集中筹集部分资金,如果全面推开,地方财政难以支撑。
重庆荣昌区水务局副局长朱洋说,水利改革也需要付出不菲的成本。目前末级渠系等终端供水设施的单位建设成本较高,亩均投入成本达到1000元,90%以上都需要政府投入。如果复制推广试点经验,需要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各级公共财政投入,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支撑。荣昌区现有耕地89万亩,水价改革全面推开需要精准补贴约800万元,才能保障用水户协会的正常运转。
三是由于有的试点区域地处丘陵、山地农区,农户田块犬牙交错,一个农民往往有多处田块,且高度分散,水利计量设施很难真正到户,要对散户农民根据实际用水量收取水费,难度很大。
向纵深推进还需精准施策
基层干部群众认为,将农业水价改革向纵深推进,首先应明确政府投入责任,加强工程运行、管护经费投入,才能使公益性水利工程长期发挥效用。
记者采访发现,在不少西部省区市,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仅占财政水利投资总量的1%~2%。虽然随着各级财政收入增幅放缓,投向水利领域的财力增长空间有限,但在现有水利投资盘子中,仍有条件提高维修管护资金比例,保障农民用水户合作组织正常运转。
同时,推进水利改革还应强化利益激励机制,调动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从近年来改革试点推进情况看,水利改革的难易程度与农业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土地流转程度越高、规模化种植发展越快、农业产业化程度越发达的地区,农业水价等各项改革推进越容易、效果越好。
在璧山区,水价改革在不同区域落地,效果大不同。普通散户由于种地效益差,不愿意交水费。但在八塘镇三元村,流转了400多亩土地的农业大户杨荣伟却说自己“举双手赞成”水价改革。
杨荣伟说,现在喷灌设施修到了田间地头,虽然一年下来要交2万多块钱水费,但这钱花得值。“一方面喷灌设施大幅降低了劳动力成本,遇到干旱时,再也不用雇人运水浇地;另一方面现在用水也不像过去那样大水漫灌了,达到了节水的目的,各种效益扣除成本比以前挣得还多。”
基层干部认为,农业水价改革要顺利推进,应让改革参与者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各地应重点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区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气候水利资源条件,在试点项目落地、政府财政奖补、基层用水组织培育等方面精准施策。
同时,应结合现行农业水价标准低、实收率低,水费难以维持工程正常运行等问题,在进一步深化改革过程中,先行探索依托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推动水价改革,通过经济利益引导、落实节水奖励、配套完善农业供水计量设施体系等政策,形成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