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我的家乡青海只有进口的水稻,为什么不能自行生产?为什么我家的花椒树枝桠经常烂掉?”开学之初,华中农业大学报告厅,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长江学者”彭少兵等9位农业界的“大牛”给新生们的家乡农业来了一场“问诊会”。
相比往年学生们关心“农业类院校前景如何”的问题,今年的新生交流会上,学生们更多地想让农业专家们现场为家乡的农业“诊诊脉”。
“我发现家乡辽宁受牧业影响,大部分粮食作物改种成牧草。种植业的衰退会不会引发粮食安全问题?”新生李雨洁提前录制视频,用镜头展示了自己的疑问。植科院院长曹凑贵解释说:“耕地结构偏向畜牧业,符合国家政策和农业发展,并且粮食结构的改变不会导致粮食安全问题。”傅廷栋教授认为,我国粮食结构逐步调整,预计到2030年,50%以上的粮食将作为饲料消耗掉,因此饲料作物的获取向草业方向发展是生产结构调整的必然方向。
家住山西长治的新生宋泽萌没事就喜欢往自家的玉米地跑,她发现一株长一个棒子时,玉米棒比另外长两个棒子的粗壮得多。彭少兵教授解释说:“玉米之所以在大小和数量上有所不同,是因为玉米之间营养的争夺与分散。想要提高玉米产量,就要增大玉米种植的密度。”
“原来是营养分配不均导致的。”这与宋泽萌最初的想法有很大出入,她起初以为只是种子的问题。宋泽萌感叹:“自己需要学习的还很多,要努力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同学们心系家乡农业发展,务实善思,希望能将这种求实精神带入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去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看着新生们在生活中留心思考农业问题,曹凑贵欣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