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单纯机械模仿城市幼儿园,不做“小学化”的学前教育,不脱离农村的山水土地,因地制宜的乡村幼儿园,让人眼前一亮。一方面,学前教育依托乡村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降低教育成本;另一方面,“华夏项目”将社区和家庭结合在一起,有助于让孩子们更好地亲近自然、感知乡土、体验亲情。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适应农村的自然环境、由当地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传统的地方知识,逐渐被现代的外来知识所替代——在发展的语境下,效率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资源应该被如何利用,通常取决于哪种利用方式更有效率;可是,在效率或者利益最大化的背后,有时会带来精神家园的巨大破坏。
尽管许多乡村幼儿园在办学条件上与城市幼儿园存在着鲜明的差异,二者的教育模式却具有很强的趋同性。在“应试要趁早”的成功焦虑的裹挟下,幼儿园大都注重智力开发和技能培养,为将来孩子参与应试教育做准备。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许多幼儿园遵循的是“有用还是无利”的工具理性,而不是“应该还是不应该”的价值理性;教育的功利化,让“揠苗助长”在不少乡村幼儿园上演。
五谷不分没关系,反正考试的时候又不考;体验农活费时费力,还不如让孩子学个舞蹈……近在咫尺的乡土,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不仅不能让孩子们产生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反而让他们对农村的一切产生隔阂甚至厌弃。“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让许多农家子弟成为“漂泊的候鸟”,难以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不能让所有的乡村幼儿园都成为城市幼儿园的翻版,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过早地进入应试教育的流水线,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生活在钢筋水泥建构的樊笼里,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乡村幼儿园,“华夏项目”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在促进孩子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过程中,乡土文明依然可以发挥作用、实现价值。
有乡土气息的乡村幼儿园,不仅有助于乡土文明的传承,也有助于提升孩子们对农村和土地的价值认知;“华夏项目”尽管也存在着师资不够、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却为学前教育另辟蹊径。乡土文明和城市文明固然有摩擦和碰撞的地方,却不能顾此失彼;学前教育要走出同质化、模式化的价值迷失与错位,有更加多元、更加丰富的公共产品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