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农业部与阿里巴巴在苏州签署了农业电商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农业电子商务、电商扶贫、电商培训等方面达成合作。这也是农业部与电商企业首次“牵手”。
近几年,随着电子商务在农业领域的发展,“互联网+农业”已站在时代的风口。随着“互联网+”大潮涌动,人们眼中最“土”的农业跟最“洋”的互联网之间,正在发生神奇的化学反应。面对蓝海,互联网巨头争相下乡“跑马圈地”。各地政府也期望借互联网之力提升当地经济,打造亮点工程。一时间,农业电商如火如荼。
可以看到,不少优质农产品的确在这轮风潮中搭上了电商快车,畅销全国。在互联网的风口,农民从“一滴汗珠摔八瓣”的辛苦劳作到鼠标轻轻一点的优雅完成;从“走街串巷赚吆喝”到在互联网上建起超市;从 “背着现金回家过年”到家门口一站搞定农资贷款。伴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终将完成从“身份”到“职业”的转变。
然而,“互联网+农业”绝不只是发展农村电商。互联网与农业的“联姻”,也远非开个网上地方馆、点击鼠标接入那般简单。从长远发展来看,“互联网+农业”是要把互联网思维引入农业,在“新农业”的蓝图中,将天上的卫星同地上的种子连接,将一头生猪出栏纳入全球农业数据分析系统,让数据在产业重塑中“活”起来,让农业开始变得“会思考”。此外,还要用科技的力量挖掘增收潜力,加快“智慧农业”发展,帮助农民建设大田种植、设施园艺、规模养殖物联网试验示范基地,推广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用科技的力量将农民从体力活、苦累脏中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互联网的发展理念和创新模式,改变农业的生产和组织形式,改变农村和农民的面貌,让农民成为有奔头、令人羡慕的职业。
随着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甚至是商界精英、海归开始返乡从事农业创业创新,成为新型农民。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科技、管理、经营理念,创新性地销售特色农产品,并将文化创意引入农业产业中。“农民”从身份称谓回归到了职业称谓,越来越成为体面、有尊严的职业。
未来,对于电商进村,我们有着太多的期待,但更要有理性思考。不应在互联网的大潮中让农业和农民“头脑发热,一哄而上”,而是应该找到适合农业这个产业特点的发展模式,让互联网能够真正扎根农业、扎根农村、服务农民,这也正是新时期“三农”的希望和未来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