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如此,收获亦如此。近日在浙江温岭召开的台州市农机信息化工作会上,两台特别的收割机引来参会者“围观”。配有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收割机不仅会统计,还会管理。通过摄像头,种植户可以看到自家田地里,哪块收割了多少,产量如何,稻子还未入仓,今年的收成就已了然于胸。
信息技术、科学原理、现代装备等现代文明成果正在对传统农业进行彻底改造。在大数据的精准“计算”下,农业各项资源要素被优化配置,甚至连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都能被资源化利用实现“零排放”,曾经繁重的农事活动,代替以轻点鼠标,优雅完成。
如今,在农业生产基础较好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地农垦系统以及大型国营农场,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网络化农业环境监测系统正在普及。与此同时,在大宗农产品规模生产区域,天地一体的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精细化作业已成为现实。
与生产领域“智慧农业”相呼应的,是大数据支撑下的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7月11日,统筹了国际、国内农业数据资源的《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2016年7月)》出炉,报告中5张大宗农产品的月度平衡表以数据形式展现着市场上的农产品是“多了”还是“少了”。这标志着我国正在形成以供需平衡经济理论为指导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分布预测和发布制度。“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中国农业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王平说,“供需平衡表的发布,意味着我们正在具备越来越强大的国际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
权威数据发布背后,是近些年我国农业系统建立起的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共享平台。农业部有21套调查制度、300张报表、5万余个指标,内容涵盖生产、市场价格、农村经营管理、农产品成本收益、农垦、农产品加工、农业资源和农村能源环境等方面,经过数十年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源。通过“金农工程”建成运行的系统有36个,平均每天信息更新量达30多万条,现有数据仓库存量信息近9亿条。农业部建立的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基本实现了各行业调查数据的统一存储,并与海关、税务等部门实现了数据互联互通。
新农民——有互联网思维、懂现代信息技术、能触网营销,当新型职业农民进入农业、回到乡村,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迎刃而解
孙云朵是上海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本应在都市媒体中实现新闻职业理想的她,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回乡卖葡萄。她的“云朵葡萄”通过云朵电子商务公司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乡亲们原本年年在丰产期滞销的葡萄如今还没下架就被各大水果批发市场订购一空。同样卖脱销的,还有老乡们家的笨鸡蛋、笨鸭蛋、丑地瓜和纯手工的地瓜粉条。
越来越多的农民上网“触电”,正因为能够“触电”,越来越多像孙云朵一样已经走入城市的人,愿意回乡做新农民。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和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为农民培育互联网思维、学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95%,农村网民数量达1.9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32.3%。借助信息化手段,农民实现了从传统的单一生产者向生产经营主体转变,懂生产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队伍正在壮大。
搭乘信息化快车,“互联网+”已成为强农惠农、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一条现实途径,特别是农业电子商务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日益显现。浙江遂昌县将农业电商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变区位劣势为生态优势,连续多年农民增收超全省平均水平。通过农业电商,将茶叶、猪肉、禽肉远销国内外,仅地瓜干从线下到线上身价就增长了4倍。甘肃成县依托核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把电子商务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走上了电商扶贫的路子。全县676个网店中有350个与3682户贫困户、13255名贫困人口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共销售贫困户农产品1120万元,实现人均电商扶贫纯收入294元。
“互联网+”对农业的助力,已不仅仅停留在农产品营销层面。曾创办了淘宝特色中国项目,如今开始试水大宗农产品电商模式的“宋小菜”CEO于玲兵说,互联网进入传统农业,首先要改变的,是传统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一些“习惯”。“同样是胡萝卜,杭州人喜欢小号的,武汉人喜欢中号的,北京阿姨喜欢买大的。在传统农产品流通中,收购商只把自己需要的等级挑出来收走,留下尾货农民要么便宜处理,要么烂在地里。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农产品非标属性造成的浪费,就是互联网改造农业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