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调研与思考中央农办调研组
编者按:前不久,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唐仁健同志带领中央农办吴宏耀、张建军、何予平、李文明几位同志,围绕新形势下如何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形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农村一产、二产、三产融合的内涵、载体、推进思路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等问题,到山东省作了调研,形成此篇调研报告。征得调研组同意,在本报刊发。
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已经“十二连快”的农民收入增长也面临下行压力。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8.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7%。这是2004年以来实际增长幅度最小的一年,前12年同期实际增幅都在8%以上,而今年首次掉到了7%以下。这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信号。在农民工就业趋紧、农产品价格低迷的形势下,如何为农民持续增收找到新动力?
带着这一问题,日前我们到山东省,以潍坊市、济南市为重点就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及其对农民增收的效果作了调研。我们先后到潍坊市的寿光市、寒亭区、峡山区、青州市考察了种业研发中心、中百大厨房、大棚生产区、花卉产业园、农业科技孵化器等,到济南市的章丘市考察了基层供销社、现代农业园,同乡村干部、农民群众、企业经营者进行了座谈,与山东省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了交流。总体感受是,山东省把培植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举措,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跨界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实实在在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四个招数
建在潍坊市“中国食品谷”的“中百大厨房”是三产融合发展的一个范例。走入“中百大厨房”的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箱箱经过清洗包装准备外运的水果、蔬菜,几条流水线正在分别加工各种熟食和面点。这个6万平方米包括蔬菜、水果、干货、熟食、面点、豆制品的加工区,上游联着潍坊各县市区及周边县市37个蔬菜基地和全国各地的29个水果基地,下游靠着600多家直营、连锁店和“宅配套餐”网上配送、佳乐家商城农产品的网上销售。类似这样的企业,在潍坊市还有十多家。
这是山东省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一个缩影。近两年来,山东省以农业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制度、技术、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催生了许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省里同志介绍,他们在这方面的招数主要有4个。
一是坚持“三链重构”,引领“新六产”发展。山东省致力于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三链重构”,就是产业链相加,着眼点是产业化升级,即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向后延伸;第二产业接一连三,双向延伸;第三产业接二连一,向前延伸。价值链相乘,着力点是提质增效增收,即一产的一份收入,通过二产增值为两份收入,再形成三产的三倍效益。供应链相通,着力点是降成本、增活力、可持续,即产销直接对接,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成本。
二是突出“两个亮点”,激活“新六产”发展。亮点就是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目前,全省已有40个县签约运行农村淘宝项目,建设村级服务站1500多个。去年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约为450亿元,增长30%以上。乡村旅游显示火爆态势,今年上半年实现乡村旅游收入950亿元,同比增长29%。经营业户6.4万户,吸纳安置就业31.5万人。
三是依托“三大载体”,带动“新六产”发展。就是通过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农业园区,集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要素。目前,全省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81个。
四是做强“三大主体”,撬动“新六产”发展。目前,全省家庭农场发展到4.7万家,农民合作社15.9万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9300多家,新型经营主体发挥了“先吃螃蟹”的引领作用。同时,山东省在财政投入、土地流转、金融创新、科技支撑、农民培训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打造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营造环境、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