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民要有真本领
——精耕细作,精打细算,善于在市场化大潮中闪转腾挪
当下,各行各业都在推进改革,改革的关键因素就是创新;对农业而言,以新农民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商丘市的农业结构不管怎么调,不能逾越早已标好的“红线”:全市8个县(区)都被纳入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在河南省出台的《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中,将商丘800多万亩耕地中的660万亩都划在其中。
这道红线,对新型经营主体来说,形成了约束力。同时,目前流转的土地大多数是2010年左右签的合同,一签十几年。当时由于担心包不到地,租金被抬得过高,没想到近年玉米、小麦等粮食价格波动甚至下降,成本支出反而持续增加,账算下来,大户们有些挠头,部分人还有些后悔。
“粮食比较效益低,10亩田不如1亩园,保障粮食安全与提高农民收入的矛盾,始终存在。”王允才说。
解决这个矛盾,很多新农民各显其能、各有高招:
姚安民也种小麦,他产的麦子主要用做种子,直接加工成种子买,每斤卖2.7-2.8元,每亩地纯利能达到1600多元。他还套作、轮作高产作物,比如红薯、油菜等。姚安民说“要让市场围着你转”。他将一产融合了二产,加工厂能生产红薯粉、粉皮、粉条等,加工能力一天能“吃掉”100吨红薯;新扩建的混合冷库,能冷藏加保鲜,储存能力可达到1500吨。
郑纪红在田里种一季小麦,种一季辣椒,还能套种一茬蔬菜,每亩种植纯收入有五六千元。郑红合作社的最大优势还在于“销”,蔬菜冷库的储存能力达到200吨,固定客户上门拉货、超市每天送货、尝试网上卖货,合作社的蔬菜供不应求,每年可经销3000万吨的蔬菜。
班庆伟将一产融合了三产,农场收入的六七成都靠休闲采摘。让不同的水果品种错开成熟,延长游客采摘季节。
卢常建养的鸡吃的是有机玉米,玉米也都是自家地里种出来的,又放心又能降低养殖成本,一举两得。他将听着音乐、吃着有机玉米的鸡产出的“阿健鸡蛋”做成了河南知名品牌。
褚献委合作社生产的十几种产品,2014年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主打安全、健康、快乐的“幸福童依”品牌也越叫越响。
信息化也让商丘的现代农业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虞城县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资金扶持电商发展,并与阿里巴巴和淘宝签约,整县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睢县兆丰农场开通了“采菜园”生鲜蔬菜配送网站,实现了“农户+实体店+电商、产销配送”一条龙服务。
孟伟认为,无论搞工业还是搞农业,光靠卖原料也赚不了几个钱。农业生产规模上去之后,经营上必须有套路,新农民确实需要真本事。
把农业搞好,要有能人、有投资、有效益,就是一个人、一桶金、一本账。商丘新农民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有着较为丰富的市场经验,善于打开销售渠道,把“一本账”算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