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农耕之地——
传说上万年前,燧人氏在商丘钻木取火,告别蛮荒,华夏文明得以孕育;夏、商皆建都于此,开荒拓土,延续农耕文明。如今的“豫东粮仓”,常年稳产100亿斤以上的粮食生产能力,养育了700多万勤劳的商丘人民。
这里是创新之地——
从商人、商业、商品“三商”之源走出来的商丘人,自古看天下、走四方、闯世界,不乏开拓进取的勇气。如今有一大批“豫东能人”,走南闯北后回到家乡,在农业这片永远的朝阳产业热土上挥洒汗水,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践者。
记者走进河南省商丘市,在这块既古老又散发出勃勃生机的土地上,探访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等新型农民的创业创新事迹,被一次次地震颤和感动。
乡土能人不忘初心
——一个能人带活一片热土、一群能人带动一方产业作为我国典型的农业大市,“粮”和“农”对商丘而言是永远的关键词。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核心区、保障区,商丘粮食产量占全国九十分之一,占全省九分之一;农业占经济比重超过五分之一,农业人口占六成。
“土地对商丘人很金贵,人均耕地还不到我们常说的‘一亩三分地’。”市农业局局长孟伟说,“老百姓对土地有很深的情结,极少撂荒。相对讲,我们不太担心地没人种,而更看重农民能从这地里刨出什么。”
为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2008年商丘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实施意见》,2010年市里出台政策鼓励土地流转,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作为主攻方向。
这时,多年在宁波打工的夏邑县太平镇太平西村农民姚安民,回到了家乡。“俺们这是农业大县,各级政府都有奖励政策,俺又从小务农,应该回来干点事。考虑年迈的父母也需要照顾。”他说。
姚安民确实也干成了事。2009年春天,他联合200多户农民以每亩1000斤小麦的价格包下900多亩地,成立“卧龙观光农业专业合作社”。靠着在外闯荡对市场的敏感,老姚指导大家开展各种套种、轮作来实现土地的最大价值。
姚安民谈起自己的“生意经”:“我们有五年规划,每年又有几套种植方案,要随机应变,不能迎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硬上。”为了延长产业链条,他还建了淀粉加工厂和冷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