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水田利用及改良技术要点
盐碱土地开发成水田后,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表层土壤盐分含量和碱化度较高,碱障碍性强,有机质含量较少,土壤潜在肥力和有效肥力较低,水稻产量低而不稳。二是表层土壤在性质上存在显著的微域性差异,导致水稻总体长势不均,因盐碱斑导致的作物弱势斑块散乱分布,制约整体产量。如何进行土地平整?
对待开发土地进行地形测绘,按照地形因素设计田间灌溉渠和排水渠走向。并将田块的土壤类型划分为盐斑、碱斑等区域,将理化性质均匀的土壤进行表土剥离,就近进行合理堆放。剥离根据土层腐殖质厚度而定,一般在20~30厘米。进行叠埂及土地平整作业,削高填洼,并进行机械翻耕,可在15~20厘米之间。
需要修筑灌溉排水工程吗?
注重田间有灌有排,单灌单排等,根据改良年限,逐步实现沟网条田化。
如何施用新型土壤改良剂?
先放适量水泡田,再配合撒施新型土壤改良剂。改良剂用量视土壤盐碱化程度而定,重度盐碱土改良剂用量一般为7.5~15吨/公顷,中度盐碱土改良剂用量为3.75~7.5吨/公顷。将改良剂与土壤混匀后,待土壤沉淀,水质清澈后,再排水排盐碱。
增施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有无必要?
很有必要。利用有机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腐植酸中和土壤碱性改善理化性质。同时微生物肥料可增强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
盐碱地改良还能施用化肥吗?
只要科学施用就可以。利用缓/控释肥料,提高养分的有效性。盐碱地水田除把握好氮肥用量以外,注重施用磷肥、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同时,化肥可采用分期施肥方式。
水稻是否应选择耐盐碱品种?
培育壮秧,井灌水温度相对较低,扦插较晚,应选择中晚熟品种。可采用庭院大中棚钵盘育苗技术和床土调酸技术,培育壮苗。田间管理有什么特殊之处?
注重每隔一段时间进行稻田换水,控制盐碱和病虫害的发生。
田间热线
机械平整翻耕避免跨年施工
问:盐碱地改良过程中,土地平整需要注重哪些问题?
吉林大安县联合乡兴业村张红军
答:一是土地培肥与改良剂的施用。插秧前应注重肥料及改良剂的使用,如增施有机肥,施用土壤改良剂,同时施用一定量的化肥作为辅助。二是表土剥离与回覆。对待开发的土地进行地形测量,根据地形情况进行灌排渠系和田块的分配设计,同时用推土机对开发区域土地进行削高填洼,开展机械平整作业,并进行15~20厘米的翻耕。三是土地平整时间。盐碱地改良土地平整工作中要尽量避免跨年度施工,如果表层没有植被,很容易发生盐碱表聚,导致表层土壤比平整前进一步恶化,给来年利用带来更大的困难。
增加有机质掌握排灌技术
问:盐碱地上种稻,应该注意哪些技术环节?
吉林通榆县八面乡宏大村李为国
答:盐碱地种植水稻主要问题是土质盐、碱、板、瘠、薄。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团队根据试验总结出以下措施。一是抓好排水给水工作,开沟排水,在种植水稻以前,必须进行淡水泡田洗盐,同时配合使用我们研发的新型土壤调理剂,使0~20厘米土层稻田盐分降低到0.2%以下,pH值在8.5以下,基本可保证水稻正常生长。二是在盐碱问题初步解决以后,还要解决板和薄的问题,尤其是有机质贫乏、保肥能力差的田块。因此,要施用缓/控释肥料、配合秸秆还田等措施增加田块有机质。三是掌握好田间排灌技术,是盐碱地种好水稻的关键环节。水稻秧苗期抗盐碱能力较弱,可用灌深水的方法防治盐害。同时,调节土壤通气状况,可采用日灌夜排方式,保证稻田在薄水层状态下过夜,次日排干后再灌溉深水,这样就能有效控制盐、碱毒害,促进水稻生长。
盐碱地开发与农田生态修复
由于目前社会各界对盐碱地性质认识不足,加之盐碱土的特殊性,在盐碱地改良种稻等开发中,其经济及生态效益等问题需要引发关注。
盐碱地开发水田,可降低风蚀和土壤表层蒸发作用,保持水土,减缓盐分表聚。同时,稻田渗水层的压力会促进水向下运动,压制盐分上移,这均可降低土壤盐渍化程度,使土壤向着熟化和肥力不断提升的方向发展。
盐碱地改良后会形成新的水田生态系统,与极度退化的草甸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可增加植被覆盖,防止盐碱地向荒漠化方向发展。同时,水稻根系及稻草等大量的有机物料进入农田生态系统,改善了农田系统的生物学小循环,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降低耕层盐分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功能和自我保护功能,加强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能力。所以说,盐碱地改良是一项促进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有利工程。
改良剂品种
脱硫石膏
脱硫石膏溶解产生的钙离子能代换土壤胶体上的可交换性钠离子,使得土壤颗粒胶结起来,通过土体胀缩形成颗粒间通道,改善土壤孔隙结构和渗透性。硫酸铝
硫酸铝中的铝离子通过水解作用产生大量的氢离子,降低土壤中的pH值。同时,铝离子聚合水解产物可促进土壤胶体发生凝聚,进而增强土壤微团聚体的数量,增加土壤孔隙度,增强通透性。有机肥
有机肥中的有机物料可增加盐碱土中碳氮比,提高有机无机复合体及胶结物质数量,增加土壤孔隙度和土壤的通透性。同时,有机肥是土壤微生物的能源物质,长期施用有机肥能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土壤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