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因地质地貌、土壤开发及灌溉耕作方式等综合影响,盐碱地是一个世界现象。然而,我国盐碱地的分布面积之大、地域之广,实为世界罕见,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据农业部组织的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统计,我国盐渍土地面积达到3460万公顷,其中40%可以改造利用,是重要的农业土地资源。为此,近年国家实施了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中涉及盐碱地改良及培肥的补贴试点工作,在典型盐碱地农作区开展系列试验示范,并取得初步成效。今天,本版请来专家为广大读者介绍相关情况。
白城:盐碱地长出了茁壮的稻子
“真不敢相信!这片荒芜的盐碱地上竟然长出这么茁壮的稻子。”年过半百的农民包育锋,看到吉林白城市大安县这片500亩的盐碱地里长出的水稻说。松嫩平原地处吉林西北部和黑龙江西南部,是由松花江和嫩江冲积形成的平原,其中盐碱土的总面积约为300万公顷,是世界三大苏打型盐碱土分布区之一。而吉林盐碱地面积就占到96.9万公顷,其中主要集中在白城市的通榆县、大安市和镇赉县。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胡树文说:“通过对白城市苏打型盐碱土多点取样测定发现,当地土壤pH值在10.0~10.6之间,含盐量非常高,碱化度均在35%以上,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含量较高,质地黏重,透水性差,可塑性、黏结性强,土粒分散,结构性差,这为盐碱地改良及利用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胡树文带领团队针对该地区气候条件、地势地貌以及重度盐碱土理化性质等特点,自主研发了新型土壤改良剂。这种改良剂能将碱土胶体中的交换性钠高效置换,吸附为水溶性钠离子,改变土壤结构,增强土壤通透性,让紧实土地被拉松,盐分就可以随着水分渗透下去。然后,采用自主研发的缓/控释盐碱专用肥料、新型种子处理剂等配套措施,提高作物的抗盐碱性,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同时,该团队经过多年盐碱地改良种植实践,结合秸秆还田、土壤培肥等措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盐碱地改良高效种植技术。在相关企业的积极配合与推动下,研究团队2016年在白城市大安市、通榆县和镇赉县等多地开展了包括1000亩示范方、500亩示范方在内的大面积盐碱地生态改良高效种植试验示范。
大安市联合乡兴业村有成片的盐碱地。当地农民王有亮告诉笔者,几年前也曾经尝试用硫酸、石膏等一些传统办法进行盐碱地改良,进行水稻种植。但传统方式下水稻长势较弱,孕穗效率差,一亩地产量才100公斤左右,辛辛苦苦耕作了两年,基本就是白费力气,已经放弃了在盐碱地上种植的念头。2016年胡树文团队在此建立了500亩的改良示范方,克服了地势低洼不平、气候反常等困难,与合作企业进行了土地平整、修筑排水沟渠等一系列艰苦工作。试验示范田块采用沟渠配套、单排单灌等方法,并在改良剂种类及用量、肥料、水稻品种、栽培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试验。
2016年7月22日,据合作企业技术负责人吕向东介绍:“在胡教授团队指导下,这片地块水稻长势良好,已开始拔节,分蘖数量与正常田块持平,保守估计产量会突破9000公斤/公顷。而所在灌区周围采用其他改良措施的水稻长势较差,基本无分蘖。”一直暗中观察的王有亮激动地拉住胡树文的手说:“来年一定向您学习,在您的指导下种出这么茁壮的稻子。”
2016年以来白城地区气候恶劣,春季大风低温、缓苗期阴雨低温,对通榆县八面乡1000亩盐碱地改良基地的水稻生长造成极大影响。有20多年水稻种植经验的技术员张志平说:“在胡教授一整套精细化种植方案的指导下,千亩水稻均顺利度过恶劣天气的干扰,目前长势良好,有些已开始孕穗,今年这片盐碱地试验田可实现中高产。”
笔者还看到,胡树文团队已在通榆县八面乡初步建立了实验室,以满足盐碱地土壤和水稻基础数据的检测。2016年,中国农业大学主管科研的副校长李召虎,该校科研院院长段留生教授,土壤学界资深专家李保国教授,开展近30年盐碱地改良工作的赵兰坡教授等多名专家先后来到盐碱地改良示范区进行考察,均对盐碱地改良示范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汪顺义
乐陵:多年不种的“白皮土”治活了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山东乐陵市有着110万亩耕地面积,盐渍化土壤却占了19.45%,主要分布在寨头堡乡的碧霞湖水库周围。该乡每年都会出现返盐季,小麦、玉米一年亩产只有200~250公斤,比全市平均水平低了近一半。有农民说,“苦哈哈干一年,最后只收三百斤”。由于收成低,所以早给这片盐海判了死刑。
自2014年山东第一个现代农业科技小院在乐陵市成立以来,在挂职乐陵市委常委、副市长的全国农技中心处长李荣的倡导下,乐陵市农业局和科技小院共同努力,进行了一系列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项目,对简单、便捷、投入少、见效快的改良方法开展了系列试验探索。
从2014年秋种小麦开始,他们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上安排了盐碱地改良的长期定位试验。之前,他们检测了土壤状况,其中重度盐碱地地区地下水位在1.5~2米,pH值在8.7~9.2,含盐量在0.37%~0.58%,有机质含量只有10.3克/公斤。
为了摸清最佳的改良调理剂用量和配比及综合改良措施,他们先开始了4亩地的长期定位试验,设计了单一改良剂的5个用量梯度,以及不同改良调理剂的配合使用。在冬小麦以20—20—5复合肥600公斤/公顷、夏玉米在农民常规18—17—8复合肥600公斤/公顷作基肥的基础上,每季播种前将不同量的脱硫石膏撒施于试验小区,再进行一遍旋耕。改良盐碱地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排盐,所以在试验的同时,他们花费了大量劳动力安装了水泥排水管道。
试验安排在当地小麦育种“土专家”弭尚岭的承包地里。实施之初,看到程序繁琐,他心生抵触,认为盐碱地是有史以来的老毛病了,不是简单做点试验就能改过来的。但碍于情面,他不得不配合,反正科技小院学生和农业局提供改良产品、技术乃至用工,他仅提供盐碱严重的地块,负责日常的田间管理。弭尚岭说:“看在粮食归我所有的份上,就咬牙坚持了。”
试验一做就是3年,第二年初见成效。弭尚岭介绍,2015年小麦收获时,改良剂不同用量梯度下的小麦产量出现了差异,改良处理下小麦的长势和产量都好于常规种植,产量比常规种植200公斤提高了51.5公斤,增产20.5%。2015年的夏玉米产量比常规种植350公斤提高了92公斤,增产21.3%。同时应用试验推荐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亩地可节约肥料投入近30元。不过让他后悔的是,前两季因犹豫没有大面积应用,收入明显少了很多。2015年秋,他接受了改良试验技术,除了拿出8亩地供科研人员进行长期定位试验外,其余的342亩地全部应用改良技术。2016年,他的小麦每亩节本增收在145元以上,仅一季节本增收就达5万元。
盐碱地改良需要耐心,经过近三年试验示范,乐陵在改良盐碱方面取得了成功。改良地亩均年产粮食(小麦、玉米)900公斤,与改良前相比每亩增产350公斤,若按全市近6万亩盐碱地全部改良后计算,全市粮食年产量将明显增加,而且所产生的效益将持续多年。
当初认为盐碱地改良吃力不讨好的老乡,现在态度360度大转弯:“你们这试验地里的麦子从抽穗时就比别人的好,这到了麦秋时就更明显了,穗头就大了好多。下季能不能把你们那秘方给我家地里弄了几袋试试?”种粮老把式李大爷帮助测产脱粒时问:“这是你们在‘白皮土’上做的试验?这小麦产量每亩得有千把斤呢,俺老百姓这么多年都不想种的地,让你们给治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