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爱农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国内农业 » 正文

    古韵乡音:那些勾人魂魄的戏曲“活化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8-15    资讯整理:爱农网    
    导读

    我国戏曲历史悠久,现存地方戏300余种,遍及全国各地,很多都有几百年甚至更长历史,堪称世界之最。乡村是戏曲原生地,戏曲在那里有最多的观众和最高的

    我国戏曲历史悠久,现存地方戏300余种,遍及全国各地,很多都有几百年甚至更长历史,堪称世界之最。乡村是戏曲原生地,戏曲在那里有最多的观众和最高的认同。戏曲感化和教育了一代代乡村百姓,也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精神和文化的滋养。电视的普及使乡村看戏曲的人不断减少,然而,戏曲仍是他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农村兴,戏曲兴。农村衰,戏曲衰。   ——编者

    300岁“聊斋俚曲”:演唱是最好的传承

    聊斋俚曲戏《求骂》剧照。

    闫盛霆 郗文娇 文/图
    近日,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河镇中坡地村文化广场上,一场新编聊斋俚曲戏《姊妹易嫁》吸引了众多村民前来观看,这是淄博市聊斋俚曲剧团今年送戏进村惠民工程的第四场演出。“聊斋俚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咱淄川的宝贝,能在家门口听到聊斋俚曲,这样的机会太宝贵了!”观众李京友激动地说。

    聊斋俚曲被称为中国明清时期民间音乐的“活化石”,它与《聊斋志异》同出自蒲松龄之手,是蒲松龄俗文学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以文言文写成,非一般平民百姓所能读懂,蒲松龄便用聊斋故事,借用当时流行的民间小调进行再创作,经过填词而成了用淄川方言土语演唱的“聊斋俚曲”。

    因为曾经只传唱于淄川地区,聊斋俚曲一直少有人关注,甚至很多淄川当地人都不知“聊斋俚曲”为何物。直到80年代末期,陆续有学者到蒲家庄采风,了解聊斋俚曲,人们才开始逐步意识到聊斋俚曲的价值。2006年,聊斋俚曲戏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聊斋俚曲戏被正式确认为我国戏剧界新戏种。
     
    (文/爱农网)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由中国爱农网整理发布,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爱农网-https://www.inong.net/news/show-14724.html 。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信息仅供参考。
    • 
    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或者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邮箱:fuwu@inong.net。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361990391| 邮箱:admin@inong.net fuwu@inong.net
    爱农网 Inong.Net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12-2024 Inong.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爱农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站交流QQ群:222967024 [想在这里出现:请联系QQ:3619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