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期间举办的“生态文明与反贫困”主题论坛上,我国30年来扶贫开发的变化及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
“贵州这两年秉持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理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立下军令状,挂出倒计时,实现了阶段性目标,取得一定成效。但前进中需要我们认真总结、研究、发现问题,做到绿色发展知行合一,提高脱贫成效。”贵州省副省长刘远坤说。
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培训宣传中心主任、研究员黄承伟认为,绿色减贫是贫困地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贫困地区坚持绿色减贫,实现绿色发展是必然趋势。各地应完善坚持绿色减贫的绿色机制制度,在扶贫开发工作中长效考核体系建设体现绿色减贫的价值取向,建立干部考核办法,贫困地区在资源产权和用途管制,能源、水和土地节约利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生态补偿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加强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绿色产业扶贫等案例研究,因地制宜选择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友好型产业,为同类地区推进绿色减贫提供借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叶兴庆认为,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推进精准脱贫,要求我们的扶贫开发不能搞成大破坏,扶贫本身要贯彻绿色的理念。同时要注意到生态文明建设要有利于减贫,就是不能搞成生态美、农民穷,要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现实,而不是一个画饼,画饼是不能充饥的。他建议,应该进一步加大生态效应补偿的力度,而且提高生态效益补偿的精准度。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让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能够得到调整,消费者愿意为这个地方的产品付费。